台歷史小說頒獎 吳念真:多聆聽

陳以庭 2017/03/19 19:51 點閱 25782 次
圖說:導演吳念真說,「在這都用嘴巴講的時代,他們用文字寫下台灣歷史,非常了不起!」大力肯定歷史小說的創作。(photo by陳以庭/台灣醒報)
圖說:導演吳念真說,「在這都用嘴巴講的時代,他們用文字寫下台灣歷史,非常了不起!」大力肯定歷史小說的創作。(photo by陳以庭/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以庭台北報導】「不是只有政治運動才能改變台灣,文化內涵也很重要。」第二屆台灣歷史小說獎頒獎典禮於19日舉行,評審團代表李敏勇認為,歷史小說有成為國民小說的潛力,且能夠讓大眾認識歷史,進而產生的國民意志和感情的養成。導演吳念真則說,現代人都喜歡說不喜歡聽,然而懂聆聽才會寫作歷史小說。

導演吳念真表示,台灣人過去看歷史都太過嚴肅,其實我們應該以輕鬆的角度看待,而歷史小說是台灣人對這個時代凝聚出來的文化力量,希望能多人能投入文化耕耘。他說,不管是工作還是創作,年輕人最缺乏的就是「聆聽」,畢竟過來人所經歷過的故事,是我們無法親身經歷的,而這些都是歷史一部份,是最珍貴的資產。

第二屆台灣歷史小說獎分別由陳耀昌《獅子花1875》、林素珍《叛之三部曲首部曲:忤》和黃汶瑄《盡日》三者並列佳作。其中,陳耀昌與黃汶瑄因對史地的考證用心細膩、林素珍因母語使用流利而獲獎。黃汶瑄表示,《盡日》的寫作靈感來自外婆口述的故事,未來的目標是透過歷史小說確立國家與人民的關係,讓國家意識到人民才是主人。

前行政院長游錫堃做為貴賓上台致詞,他提出過去向中央提出文化經費,卻遭經濟部打臉說,「台灣沒有文化」,讓他對台灣的未來憂心忡忡。他指出,文學從小說著手是建立文化最親民的方式,因此十分鼓勵歷史小說的創作。

評審團代表李敏勇以「歷史虛構化」的角度切入,述說歷史小說的魅力就是在於耳熟能詳的歷史和虛構的小說情節,讓大眾都能津津有味的吸收歷史與文學。他指出,歷史小說飽含文化和歷史的意象,並融入了台灣特殊歷史記憶,能加深文化涵養,讓我們更能看見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