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針對法務部近日公佈委託清華大學教授林昀嫺所做「同志伴侶法」的立法研究報告,反同婚團體26日受訪時認為,這部專法幾乎完全比照《民法》婚姻制度,在親屬稱謂、遺產及收養(領養)極易出現爭議,建議政府不要納入這些爭議的部分。而挺同婚團體也批評,同性伴侶法不是婚姻平權,甚至林昀嫺的意見在審查時,全遭法務部刪除。
伴侶法研究出爐
法務部去年6月委託林昀嫺研究「同志伴侶法制實施之社會影響與立法建議」,近日法務部公開這則研究報告的結果,林昀嫺在報告中建議,為了降低社會對立、逐步減少歧視,漸進式立法是法律與社會改革的其中一種模式,好處是讓民眾不會有太大的反差感,我國同性戀家庭權保障的立法,由於雙方難以達成共識,且影響深遠,「現階段先以專法提供實質保障,不失為逐步達到社會共識之方式。」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資深研究員呂欣潔在臉書上表示,「同性伴侶法不是婚姻平權!」她說,長久以來被壓迫、歧視、被社會排除在外,好不容易看到一絲希望、看到一絲在這個國家能被當成「人」的可能性,卻又一次次的失望,林昀嫺教授在研究報告裡放入漸進式立法、支持婚姻平權等內容,被法務部審查時要求刪除了,「但我們還不能失望,接下來還有很多網路、實體的活動,要把專業意見和同志家庭的生命故事讓大法官了解。」
姻親、收養、遺產成爭端
對此,輔大神學院生命倫理研究員齊明26日受訪時表示,「我不反對伴侶專法,但希望參考華人社會文化做完整的研究後,如同志家庭子女身心發展等長期研究,再來進行伴侶法。」他說,若現在政府為顧及人權而通過也可以,但在姻親稱謂、收養(領養)及遺產等爭議部分,需要暫時保留研究,不應該在還未評估對台灣本土社會衝擊前,就賦予等同民法的標準。
齊明說,國外對在同志家庭成長的子女發展身心概況研究,資料還十分稀少,是否會因同志家庭而影響子女發展,國際上並未形成一致的意見,而華人社會的研究更是鳳毛麟角,在官方沒有詳細討論的情況下,社會易對孩子的未來發展產生種種疑慮。
「至於遺產方面,若親屬間不認同『伴侶關係』,在分配遺產上也容易出現爭議。」齊明指出,「這份報告基本是按現行《民法》婚姻制度做拆解的動作,但後續可能影響的社會問題卻沒有詳細的配套能夠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