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H5N6禽流感疫情持續升溫,為防堵H5N6禽流感蔓延,政府採「超前部署」,下令自17日凌晨0時起到24日凌晨0時止,實施禽類禁宰禁運的措施(白肉雞、一日齡雛雞除外),但由於倉促實施且缺乏配套引來不少業者的抱怨,能否達到預期目標,全國民眾都在關注。
禽流感來勢洶洶,為此世界糧農組織(FAO)早已發出全球警訊。由於流感病毒不斷混合和重组,最近在東南亞家禽中也出現高致病性的H5N6、H7N9禽流感病毒,給動物健康和生計造成新的威脅。
生產運輸規範要改進
儘管H5N1已有疫苗可以使用(國內H7N9疫苗還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階段),卻很容易讓民眾產生安全上的錯誤認知,以為打了疫苗就可以免除所有威脅。其實,加強衛生習慣上,改進家禽生產規範和健康的動物運輸,才是預防禽流感的核心作為。一旦發生禽流感疫情時,政府部門可以透過暫時關閉活禽市場,定期休市,改善市場衛生,有效降低人類被感染的風險。
民眾則應遵守衛生、食品製備和食品安全方面的準則,其中包括經常洗手、清洗製作食品所使用的器具和檯面、只食用煮熟的禽肉製品並避免接觸病患或病死的禽類。
除了候鳥外,鑑於活禽市場被認為是禽流感病毒從活禽傳播到人(商販和顧客)的人畜共生傳染源。為安全起見,日常即需對傳統活禽市場採取安全措施,以降低家禽和人感染此類病毒的可能性。最重要的目標,是降低在市場上銷售的家禽和市場環境,對市場內商戶和顧客造成的健康威脅。
定期休市 不食溫體肉
而考慮到人畜共患禽流感病毒,特別是(但不僅限於) H7N9,即使一隻家禽看起來健康,也不能排除它會傳播病毒,給商販和顧客帶來危險的可能性。比起冷藏或冷凍產品,有些消費者更喜歡新鮮屠宰家禽的口感,不過為了公共衛生以及防疫需求,台灣政府應該透過政策工具和宣導教育,慢慢改變國內消費者食用新鮮屠宰家禽的習性。
有關活禽批發及零售市場的衛生安全該如何管控,FAO於2016出版的「活禽市場生物安全指南」,有很詳細的規範如:活禽批發市場距離最近的居民區至少為200米,且附近無居住區發展規劃;陸地家禽與水生家禽市場分離(最好是在不同的場所);應提供分開的入口和出口,供車輛運輸家禽進出市場。
至於可追溯性:所有供應家禽的農場必須符合規定的生物安全標準;實行定期(至少每月一次)的無家禽休市,每次市場至少關閉18-24小時,在此期間實行大範圍的清潔與消毒…等等,而這些相當具體的做法可以做為我國政府日常在實施禽流感監控、防疫時的重要參考。
政府防疫流程需檢討
H5N1、H5N2、H7N9、H5N6等病毒的出現再次提醒人們,正如極端氣候不再是偶發般,新的疾病威脅並非人類與動物相互關係中的「異常」情況,而是一種可預見的後果,面對不斷挑戰平日即應提高警覺不能鬆懈。為此,我們必須持續監測未來可能出現的威脅,同時改善畜牧業生產和銷售領域容易引發疾病並影響人類和動物健康的做法和行為。
而此次政府因應H5N6禽流感疫情在減少傳播風險、確保貿易安全的兩大關鍵要素-早期發現、有效監控這兩方面都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唯有事先做好預防工作並建立安全健康的產銷機制,台灣才能免於禽流感與其他病毒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