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高價水果將成新常態嗎?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2/05 11:18 點閱 1381 次

農曆春節過後,水果平均每公斤價格下滑,但火龍果、香蕉、芭樂、蓮霧等價位仍然偏高,究竟是因風災減產所致屬暫時性現象,還是將成為常態,引發消費者關注。

國產水果 兩派立場

根據國內外研究顯示,消費大眾對水果的需求量容易受國民所得變動與其它替代性水果價格變動有所轉變,而影響水果價格的因素,除本身的產量外,其他水果價格亦屬重要影響因素;尤其水果被許多國家列為敏感產品,為保護本國果農利益,往往設置較高的關稅,如印度、韓國的進口蘋果關稅高達50%和45%。

台灣積極與各國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後,雖有利國產水果出口,同樣的國外廉價水果也將大舉進口,面對此一趨勢,有學者認為國產品應該走「地產地銷」供應國內市場為主,以生鮮安全來與舶來品做市場區隔,也讓國產水果維持較舶來品高的價格;也有學者認為國內消費市場有限,若沒有國外市場來調節很容易產生產銷失衡導致價格暴跌,甚至血本無歸。

以台灣有限的水土資源,應該朝向生產高品質、高規格的水果並行銷到國際高消費族群,利潤也較豐富,但是因為目前國內生產的水果數量及品質等級有落差,問題之一是國產水果外銷的利潤是否能回饋到生產第一線的農民,農民才有意願配合外銷需求生產高品質、高規格的安全水果,否則將很難如奇異果、櫻桃、蘋果般以單一品種及品牌可以行銷全球,拓展國外市場。

多花錢買次級水果?

為此,農委會特別輔導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強調將把台灣優質農漁產品包括水果外銷到全球。先不論實施單一窗口在執行上的困難度(如農業規模、國情、民族性、執行力等與國外不同),設想若真的可以大量行銷國外,那麼國內水果價格將會因供應量減少而價格飆漲。

在沒有天然災害的情況下,必將引發國內消費者反彈,認為政府拿民眾納稅錢補貼農業生產及外銷,國人卻必須以更高的代價才能品嚐到國內品質次佳的水果,一級品都賣往國外(如鳳梨釋迦),多數消費者只能改採買國外進口較廉價的水果做為替代,消費者不滿之聲自然高漲,轉而要求政府應該取消對農業的過度補貼。

內需和外銷如何做合理的規劃調配,農委會事先要做好配套,屆時別又以「進口是自由市場,政府無法強制管控」為由推給農民自行去協調。

民眾恐反彈農業補貼

面對消費者抱怨,政府官員經常會以國外當地水果相較於台灣貴很多,來為國內水果高價解套,卻刻意忽略國外薪資所得明顯高出台灣甚多(如美國平均國民所得55200美元,澳洲平均國民所得64680美元,新加坡平均國民所得44790美元等),自然對高價水果感受沒台灣那麼深。

未來若國內所得沒有成長,讓消費者買不起國產高價水果只能購買國外較低廉的進口水果,勢將無法建立對國產水果的忠誠度,對台灣農業也將缺乏認同感,無法如韓國政府訴諸消費者「身在這片國土上,請不要二心」(身土不二), 請支持韓國農產品,屆時政府想推動許多惠農措施或災害救助時將遭遇阻力,對台灣農業長遠發展是好是壞,農政機關須有全面評估,別賠了夫人又折兵。

也或許讓農民依自己能力決定其種植水果的去處,而不是由政府強推外銷,是避免台灣進入高價水果時代的對策之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施政何嘗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