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烏魚子 用藥非謠言(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7/01/11 18:15 點閱 1484 次
農曆春節將至,民眾開始準備採買年貨 ,其中烏魚子是相當受人歡迎的食材也是國人送禮的高檔貨。(photo by 網路截圖)
農曆春節將至,民眾開始準備採買年貨 ,其中烏魚子是相當受人歡迎的食材也是國人送禮的高檔貨。(photo by 網路截圖)

農曆春節將至,民眾開始準備採買年貨 ,其中烏魚子是相當受人歡迎的食材也是國人送禮的高檔貨。日前有平面媒體報導,養殖烏魚子有使用雌激素問題,雖經漁業署出面澄清,但因避重就輕,仍無法去除消費者疑慮,是否影響買氣,值得後續觀察。

事實上此問題存在已久,主要涉及到業者在養殖烏魚過程是否使用含雌激素飼料以及人體食用後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至於其他臆度徒增紛擾。

用雌激素餵食催熟

由於烏魚不同於一般魚類,在出生數個月以後(體重約100克)才會開始性分化,因此養殖業者會在烏魚還沒有開始性分化前的幼魚階段,使用添加雌激素(如乙二醇等)的人工飼料餵食,也有業者在接近成熟時會再給予一些補強的飼料,希望池中烏魚達到全雌化,以便取出更多高品質的烏魚子。

這樣的作法,在養殖界相當普遍且是不爭的事實。至於消費者食用後是否會造成不良影響則有不同看法,儘管有學者認為因添加量低,養殖期長應不至於對人體造成影響,但是截至目前為止主管機關並未委託學者進行相關試驗,也沒有具體科學實驗證據來加以佐證,恐怕會如基改食物是否對人體造成不良影響般淪為「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的僵局。

已違飼料管理法

問題是依照現行飼料管理法相關規定,雌激素非列於飼料管理法公告之「飼料及飼料添加物詳細品目」範圍內,因此是不可添加於飼料中使用,業者在飼料中添加雌激素,無論劑量高低、對人體或水域有無危害都屬違法行為,衛福部、漁業署均應予以取締否則就是怠忽職守。

既然政府一時間無法拿出可信數據,來證明飼料中添加雌激素所製成的烏魚子對人體無害,當務之急便是政府應該加強烏魚飼料,以及市售養殖烏魚子的抽驗,並要求養殖烏魚子與野生烏魚子應清楚標示讓消費者可以做選擇,以維護消費者的知情權。

用技術育種杜絕

在國外,為避免透過激素改變魚類性狀來提高其經濟效益,卻造成食安與生態環境污染的風險,已成功運用染色體操作育種技術,來產生全雄或全雌(如虎河豚、鮭魚、比目魚、大黃魚等)品種,從此以後不必再借助荷爾蒙(激素)性轉換魚種,一舉杜絕使用荷爾蒙產生的諸多後遺症。

未來也應該責成水產試驗所運用生物技術確立生產全雌烏魚苗的技術,並將該技術迅速移轉給民間有證照的繁殖業者,來生產健康優質的全雌烏魚苗供給養殖業者使用(無須再使用雌激素助其變性),即可撥開多年來籠罩在養殖烏魚子用藥的烏雲,讓消費者可以安心享受美味的烏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