鼯鼠五技而窮。中文沒學好,英文半調子,母語不會說,卻把東南亞語列為小學必修課,教育部另一方面又要中小學生多睡、晚點上學,我們的小學生壓力會不會太沉重?
若沒有學習與使用的環境,總統、行政院長或教育部長可以輕率推動東南亞語文教學嗎?
台灣小學生實在很可憐,除了須學中文、英文外,還必須學習母語或原住民語,其實母語應該是家庭教育的一環,父母、祖父母是最適當的師資,學校教育的上課時數有限,政府或許可以在學校廣設語言學習中心,彌補家庭教育,也可以透過有線電視數位化或YOUTUBE製作影音教材,像每年有一萬人參加客語認證,就是一種推廣方式。
台灣已成為國際島,越南、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緬甸、柬埔寨及菲律賓之外,更有許多兩岸聯姻的新住民。教育部長潘文忠表示,一○七年課綱東南亞國家語言為國小必修,因為新住民人數日益增加,有26萬新住民子女在就讀中小學。
就像世界各國看好中文未來的潛力,美國許多教育單位或宗教團體都會開闢假日的中文學校。但根據教育現場回饋,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並不希望子女學習東南亞語,而是擔心中文或英文學不好,會在學校遭遇歧視。
台灣學生哈日族、吹韓流,雖然小學、中學沒開日語課、韓語課,都會自學自修日文、韓文,比起日語和韓語,學習東南亞語算是小眾,但也正因為通曉者不多、競爭者少,反而成為最大的利基,從企業外派幹部、外語導遊到政府公職,有多元的工作機會在招手,如果東南亞語有就業市場,就不愁民眾不學東南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