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手牽手 學者:應該關心偏鄉

莊舒羽 2016/12/12 13:31 點閱 18988 次
嚴長壽(左)與陳良基參加2016年學思達亞洲年會「教育願景座談會」。(photo by莊舒羽/台灣醒報)
嚴長壽(左)與陳良基參加2016年學思達亞洲年會「教育願景座談會」。(photo by莊舒羽/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莊舒羽台北報導】隨著社會少子化,城鄉差距逐漸擴大!「教育要回過頭照顧偏鄉弱勢的孩子。」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提醒,資本主義是伴隨經濟成長,台灣的經濟結構目前是停滯的狀態,如不開始重視弱勢孩子的教育機會,未來失業率將會激增。

2016年學思達亞洲年會於11日在台大博雅館舉辦「教育願景座談會」,與談座談人邀請到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方新舟、教育部政務次長陳良基、BTS無界塾共同創辦人葉丙成、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共同探討台灣教育現況議題,現場吸引全國各地教育工作者及學生搶聽。

行動偏鄉教育

「用不公平對待不公平!」方新舟指出,偏鄉發展堪憂,他呼籲,台灣教育應提供更多教育資源給予偏鄉弱勢孩子力量,例如設立實驗學校、公辦民營學校,更可提高鄉鎮輔導教師的薪資,培養師資流動率前進城鄉推動教育,提升弱勢孩子未來的工作機會。

陳良基提到目前推動的教育部政策-頂尖大學後續五年計畫,其中一項是在地實踐聯盟,意思是把校園的視野打開,若教師認為在教室中授課無法達到效果,要到其他適合的地方教學,教育部也會給予相關補助,讓教育深入社會。

他也說,政府後續的教育政策不會只針對學校,也要帶動每一個學生,針對不同需求面向的學生給予不同的照顧,例如大專院校內原住民及弱勢家庭的孩子,因為經濟困難而無法繼續升學的學生,政府投資20億給予補助,令其學雜費全免,讓有經濟困難的學生也能在社會上立足。

教育不僅為升學

「翻轉教育」發起人葉丙成談到,台灣的家長及學生僅重視「考大學」。他舉例,先前與研究員在了解現在高校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至台北市某個高中講選修課程,注意到課堂上學生們都在瀏覽臉書,前去一問才發現,學生認為課程內容如果與考大學沒有關係的話,就沒有學習的動力。

「教育是為了人生,不是為了升學。」陳良基表示,教育不該跟升學綁太緊,應視孩子的潛能將孩子放到較能融合的環境內,以同學間的互相學習、合作為目的,挖掘孩子的特長。葉丙成呼籲,「最能夠影響孩子人生道路的就是老師」,改變台灣教育環境最快的方法是由全體教師共同帶動風氣,翻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