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尋找城市「建築地標」,11月12日我們呼朋引伴,揪團到台中,一口氣拜訪了《救恩之光教會》、《台中國家歌劇院》以及《聯聚建案》。
銜接前2年參加建築系所師生團出國探訪各地代表性建築的初衷,這回我們「捨遠求近」,改搭高鐵南下台中,其中探訪的第一站就選定「基督教救恩之光教會」。這是光與影凝視下的宗教代表建築之一。
成立於1989年的「救恩之光教會」,位於台中市進化路上,當2007年面對教堂的改建時,意見齊飛。中部知名建築師廖偉立乃毛遂自薦,以「挪亞方舟」為創意發想,立即打動教會上下的心。
以神的救恩重建
「挪亞方舟代表神的救恩,救恩之意和教會名稱不謀而合。 」
當教會上下一看到設計圖,就決定把機會留給同樣是基督徒的廖偉立。
熟諳基督教的精神意涵的廖偉立,訴求直搗教友心坎。而當年發想的「挪亞方舟」隨筆草圖,就被永久保留在教堂進門牆上,供人緬懷。
約莫150坪的教會用地,就位在三角窗地段,價值不斐,據說是地主花了17年時間,逐塊收購畸零地,買下拼湊而成,聽到教會改建教堂,地主大方便宜成全,誠意感人。
雙廖攜手打造地標
最近才完成南投毓秀美術館的廖偉立,找來與他長期合作的營造商廖明彬,雙廖聯手,果然順遂。廖明彬是國內清水模運用的翹楚,從2007年起造,2009年落成,造價約1億2000萬元。
當十足現代化清水模與鈦金屬外型教會建築,挺立台中街頭,成為社區精神的標杆,台中市政府也把該處劃定為觀光景點,啓用迄今,慕名前來朝聖的遊客,絡繹不絕,據說超過10萬人次。
建築展現光影之美
教會建築共5層樓,採用大量的玻璃與鏤空設計,讓光線透過玻璃進入,和空間作出不同角度的投射,光和影子的變化與呈現出的漸層色彩,最是吸引人。光影,不折不扣成為所謂「轉動之間的凝視」。
走進「救恩之光教會」眼力所及就是流水牆。粼潯波光,除了視覺美觀外,兼收滌盡塵俗之意。建築分成左右2棟,左棟稱為「感性空間」,主要是會堂、教室、辦公室;右棟則為「理性空間」,電梯、樓梯、廁所、管線等。二棟之間,有光明之橋、羊門之橋、善牧之橋等7座橋,作為連結,展現廖偉立的細緻周到,建築設計兼具實用與美感的用心。
緊扣信仰故事
除了外型以挪亞方舟建造的意象設計外,這棟建築也發想了4個信仰主題貫穿,即頑石、半信半疑、曠野路、倚靠神的話。牧師領著大家,一一解說,宗教路上,果然處處是修持與學問。
悠忽7年的時間過去,基督救恩之光教會是台中市具有代表性的綠建築,不折不扣的地標型教會。
只是可惜,這座發想自「挪亞方舟」,神性十足的基督教堂,落成使用以來,略嫌草率的維護與保養,雜物堆疊,藏污納垢,十分可惜。
宗教建築,是神與人的聚所,是精神追求與生活滿足的交會站,矗立繁華街頭,旁觀喧嚷人間,神秘而崇高,彷彿是無可替代的建築地標,無分國內海外,精心打造的性靈世界,在在令人肅然起敬。
期待更多的標制性宗教建築的打造,讓台灣城市美學更提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