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大數據 可調控供需 (李若松)

李若松 / 資深媒體工作者 2016/11/10 13:00 點閱 1533 次
颱風過境,蔬菜產地的溫室、網室、棚架多被摧毀,政府明年將開班傳授溫室、網室施工與維護技術班,顯然是緩不濟急。(photo by  行政院農委會)
颱風過境,蔬菜產地的溫室、網室、棚架多被摧毀,政府明年將開班傳授溫室、網室施工與維護技術班,顯然是緩不濟急。(photo by 行政院農委會)

民以食為天,如何供給台灣民眾食品需求,是政府的責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應該負起糧食供給調控的完全責任,在一連串天災後,建立「農業動態大數據」是刻不容緩。

農業是內需產業,也可以是外銷產業;但隨著台灣農業人口高齡化、農村人口外流、農地荒蕪,台灣農業必須走向機械化、自動化、精緻化。農委會欠缺強而有力的政策推動,也沒有針對天災的緊急應變措施,對天災後重建更緩慢如牛步。

風災己過去有些時日,產地的溫室、網室、棚架被摧毀多少,這些年搭起來的農業設施是復工必備的生財工具,農委會究竟掌握多少?根據報導,政府明年將開班傳授溫室、網室施工與維護技術班,顯然是緩不濟急。

果菜價格取決於供需,蔬菜水果可以本地生產、也可自國外進口,但台灣究竟每年很籠統的說果菜市場「蔬菜到貨量」多少、平均單價多少;當天災農損時,政府說釋放多少冷凍蔬菜或緊急自國外進口蔬菜,忽略農作物不是今天耕種明天就收穫,即便海外也不可能平日準備蔬果庫存,等著銷售到台灣。

農委會官員也擔心若從國外進口蔬菜,要是降了菜價,到了12月,國內高麗菜等蔬菜也開始大量生產,可能讓菜價崩跌,菜農血本無歸。

當初政府為了食安,要推動生產履歷時,為什麼不能教農民用最簡單的方法,從開始耕種,迅速回報耕種蔬菜種類與耕作面積,預估收成期間與產量;災害發生時,也能回報農作物及設施損失,申請復育支援;若政府能掌握農作物種類與產量約九成,便可適時鼓勵農民種植市場上最需要的蔬菜。

若從農業大數據分析,國內蔬菜數量明顯不足,也可以研判蔬菜不足數量,提早向國外進口,而業者進口蔬菜,也應同樣併入農業動態大數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