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得主給台灣科研界的省思(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11/01 15:06 點閱 1508 次
農委會、國科會投入龐大的研究經費及人力研究蝦病,30年過去雖成就不少學術論文與專利,卻無助於國內養蝦產業的復甦。(photo by 網路截圖)
農委會、國科會投入龐大的研究經費及人力研究蝦病,30年過去雖成就不少學術論文與專利,卻無助於國內養蝦產業的復甦。(photo by 網路截圖)

日本第25位諾貝爾獎得主出爐,此次得到醫學生理學獎的大隅良典(71歲)為東京工業大學榮譽教授,40年來一直堅持著其他研究者並不關心的課題,他所研究的「细胞自噬(Autophagy機制)」(主要是細胞清除不要的廢物所產生的機制)在當時並不受關注。即使如此,大隅良典也從未考慮過將研究主題改為容易獲得研究經費、容易寫出論文的熱門題目,大隅良典「執拗」的精神相較於國內科研界的見風轉舵更顯難得。

論文評比有弊端

這些年國內同樣過度強調應用研究,並以SCI、SSCI等投稿數量作為學術評比、教授升等重要項目,影響所及,國內學者一窩蜂投入容易撰寫報告以及經費爭取容易的議題,時常隨意更換研究題目,更有大學教授收一大堆研究生到處拿政府計畫,內容五花八門,再交給研究生做,幾乎跟包攬工程無異,做出來的品質可見一斑。

儘管學術報告數量增加了,卻無助於國人生活改善和產業的技術升級,台灣科研要進步必須打破上述作法。國際池塘管理權威美國奧本大學退休教授Dr.Claude E. Boyd在接受媒體專訪時,也以他一生經驗建議年輕科研人員,除了做高端研究寫報告外,應務實去發現並解決實際問題,可謂暮鼓晨鐘!

日本處理學術造假

日本屬科技大國,一向強調敬業、嚴謹、誠信,卻還是發生著名科學家小保方晴子論文資料造假事件引發掀然大波。為此日本科研界針對年輕科研人員的急功近利、政府科研補助經費的大幅刪減、大學法人化的得失、重應用輕基礎等等做出深刻檢討反省。

對於該造假行為當事人不僅遭早稻田大學取消博士學位,其任職的日本理化學研究所主席,曾獲諾貝爾獎的得主野依良治也引咎辭職。不禁讓人想到類似的事件在國內科研界是沒有發生?還是沒有被發現?相信答案在每位科研人員的心裡。而類似事件若發生在國內,依照慣例相關人士多會採取切割自保行動宣稱係屬個人行為,縮小影響面以免家醜外揚破壞台灣的國際聲譽。如此缺乏自省能力,又如何期待台灣科研界也能出現由本土培養出來的諾貝爾得主呢?

科研資源受壟斷

台灣科研界存在另一個禁忌話題,是科研人事、經費長期為少數派系、學閥所壟斷。以蝦病研究為例,國內養蝦產業自民國76年底因不明原因發生大量死亡後,農委會、國科會投入龐大的研究經費及人力,30年過去雖成就不少學術論文與專利,卻無助於國內養蝦產業的復甦。

為此,國際蝦病權威台灣大學陳秀男教授綜合多年研究與實際現場養殖經驗,明確指出蝦類大量死亡病毒不是元凶(非蝦類絕對致死病原),政府及研究機構明顯搞錯方向虛擲經費,也指出國內蝦病資源長期被病毒領域學者壟斷的事實,對此科技部、農委會等主管部會應該勇於面對給國人一個交代,別和稀泥!

從事科研本是一條漫長而孤寂的路,也唯有對科學、生命的熱愛以及對未知領域的好奇才能無怨無悔堅定的走下去,大隅良典就是最佳的典範,有為者亦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