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高溫熱辣辣 科技轉換溫室氣體 (20161028 天氣論壇-賈新興、汪中和)

醒報編輯部 2016/10/31 14:42 點閱 780 次
極地冰層迅速消融,潛藏於其中的古老細菌將有望露出,恐帶來新一波危機。(photo by youtube 截圖)
極地冰層迅速消融,潛藏於其中的古老細菌將有望露出,恐帶來新一波危機。(photo by youtube 截圖)

主持人:台灣醒報社長 林意玲
與談人:汪中和 (中研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
    賈新興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記錄整理:林祉延、謝宜帆、楊穎軒、郭恩孝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全世界正面臨一個高溫創紀錄的時代,我們就來談一下,高溫的原因,以及面對高溫有何解決方法。

最近美國太空總署(NASA) 發表報告指出,自今年9 月全球溫度再創新高,如果從過去12 個月的記錄來看,今年將會成為歷史上最熱的一年。這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高溫到底對人類生活帶來了什麼影響?

CO2 濃度破表

汪中和:高溫原因很簡單, 大氣層裡面溫室氣體累積的速度太快,濃度也太高。世界氣象組織在10 月24 日還公佈了一份報告指出,2015 年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是人類歷史首次突破400 ppm 的水準。

回顧過去三百萬年,恐怕我們未來的好幾個世紀,大氣的二氧化碳濃度都會在這麼高的水準上繼續增長,溫室氣體不單攔截了太陽輻射的熱能,也把地球本身的熱能攔截在我們的地表。

我們所有的觀察系統或儀器都可以看得到,目前的地表溫度是非常非常的高,這是人類現在無可迴避的事實。

問:當談到地表高溫的時候, 而很多證據都指向罪魁禍首是工業化,就是我們對能源的利用。不曉得賈博士有沒有同感?

增溫幅度升高

賈新興:對於地球增溫,我比較常用的說法是「地球發燒了」。而且這個發燒情形,跟以往來比,正如同剛剛汪老師提到的,就是人為造成溫室氣體的排放過多,導致地球出現高溫的症狀,特別是增溫的幅度較過去明顯得多。所以,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問題。

如果我們沒有積極地去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未來從現在的氣候變遷程度分析,最壞的狀況是在2100 年至少會升溫大概4~5 度,雖然這是比較誇大的預測。9 月的時候,歐盟、美國、中國都簽署《國家自主減碳排放》, 但是按照氣候變遷的情境來看, 科學家預估應該到2100 年還是會升溫3 點多度。

能源碳排量居多

由此可知,地球發燒不只是現在的事,縱使我們不知道往後地球暖化的幅度會是如何,但可以確定的是後代子孫面對的環境將更為嚴峻。

造成地球暖化的原因,我們都知道是溫室氣體的排放,那是從哪個產業排放最多?就要從這個角度切入。確實現在看起來, 能源產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占了整體的35% 左右。所以有人說,之後找工作的趨勢,國際上會需要的是可以減緩能源產業排放溫室氣體的創新想法和技術, 這方面的人才未來非常搶手的。

問:這牽涉到一個問題,如果人類社會要發展,就勢必要使用能源,這似乎是一條不歸路,我們總不可能不用能源,就能夠推動產業發展。人類歷史進程越發科技化,要再恢復到純樸、與自然共生的生活方式,應該是很難的。

如同剛剛賈博士提到的,如何讓國際社會共同自主減碳,會是非常重要的議題。可是每個人處在炎熱高溫的環境,都會想要吹冷氣;而國家也要靠工業、科技業等活絡經濟,追求更高品質的生活,不知道汪老師怎麼看?

汪中和:隨著氣溫逐漸升高, 確實都會需要開冷氣解熱。最近,美國NASA 公佈一項數據, 顯示從1880 年到現在,如果按照工業革命的水準來看,我們現在其實已經到達1.3 度的增溫幅度,意即我們對於能源的需求越來越高。特別是夏天,沒有冷氣是很難存活。

問:沒有能源,我們就沒辦法生產了。

轉換能源新技術

汪中和:一點都不錯,產業發展需要能源,但是我們產生能源的方式可以不一樣。我們可以在產生能源的過程中不要產生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或是我們可以把這些溫室氣體轉化,如此不但可以讓這些氣體不會影響、變成環境的負面因素,它還有可能成為另一種替代能源。

最近,美國就有新的科技突破,它可以把二氧化碳透過觸媒的轉換,變成乙醇(酒精)。二氧化碳本來就是一個很可怕的溫室氣體,對環境造成的破壞很大,可是現在透過這樣的技術, 反而能帶給我們新的能源。所以,我覺得科技的突破、創新, 是我們下一代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

問:照汪老師分享的例子,以及賈博士剛所說的內容,整體而言,就是在考驗人類社會的科技發展,讓負面的東西轉化為具有正面效益,把損失轉為助益。

不過,不曉得賈博士能不能回答我的問題,就是不管是氣候變遷會議,或各國政府對內倡導減緩暖化程度、節能減碳,感覺上都是道德上的高呼求,具有高度環保意識的人當然會徹底力行, 自私的人或國家卻毫不理會,繼續消耗,如何變成各國共同的目標?不然某些國家不積極,其他國家就跟著受害嗎?

從約束改向自主

賈新興:其實這就是國際會議中,損害與利益的糾葛,過去幾年在這方面總是擺不平,也就是各國常會爭論:溫室氣體的排放元兇,實為已開發國家過去發展經濟時造成的,但是首先受到暖化衝擊的反而是一些低度開發的海島國家。所以,有些比較低度開發的國家,像非洲、中南美洲,它們確實是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問:現在國際會議又要求它們也要加入節能減碳。

賈新興:對,所以這幾年的國際協商一直沒有結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美國就在猶豫不定, 到底標準是要按照總收入的碳排放量的平均,還是以總人口去計算?

去年底的巴黎會議,看起來卻是滿成功的,讓各國願意自主規定碳排放量(INDCS),有別於以往只在道德勸說的階段,無法規定各國可以排出多少碳,現在則是針對每個國家自己的未來情境,平心而論自己要減碳多少, 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突破。

問:全球暖化已是不可逆的趨勢,而且在未來100 年內,不管到時候增溫是3 點多還是4 點多度,都很可怕,現在已經增溫1.3 度了,全世界都很緊張,一直召開很多的峰會,希望可以自主來減碳。

汪老師您覺得這樣一個國際性的協議,或是這樣一個全球性的問題,有賴所有的人都要勒緊褲帶,似乎很難達到訴求,該怎麼辦呢?

汪中和:目前的情況看來,大家已經達到了一個基本的共識, 也就是說已開發、過去在碳排放、能源使用特別高的國家,節能減碳要大幅度地進行,可是對於低度開發的國家,相對地,它們的碳排放比較低,其實是有排放的配額。

建立平均標準判斷

也就是說,基本上各國都有一個平均的標準,在標準以上的一定要降低;而在標準以下的,還可以允許適度地成長,所以目前國際上是有這樣的共識,所以巴黎協議才能夠真正的達成,最大的問題恐怕就是巴黎協議在後續的落實的監督。

問:可以說,目前各國都按照自己可以做的範圍去節能減碳, 但我覺得提倡(promotion)還是很重要的,如果您是國際會議的主持人,您怎麼訴求每一個國家,甚至該國民眾,都能瞭解到氣候變遷問題的嚴重性,以及政府該怎麼去配合實行減碳?

汪中和:最重要的是暖化的後果非常的可怕,暖化其實就像我們得到癌症一樣,我們若得到癌症,實在是一件很不幸的事,現在整個地球氣候暖化也很不幸, 可是癌症會變成絕症,往往是我們不去面對它,所以面對氣候暖化我們一定要認真地看待,再來是,我們要開始採取行動「治療」,最後是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在對抗地球暖化上,這三個步驟是沒有辦法避免的。

面對、行動與改變

所幸在這三個方向,各國都已經有了一些共識,大家願意共同面對,就算我們忽視,它就在我們身邊並不斷產生影響,像是透過天氣、溫度、暴雨、強風,甚至於我們現在講的地震、火山, 都可能跟氣候暖化有關,它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對我們未來的發展都有重大的影響,現在重點就在於如果我們要改善,該怎麼做?

問:是的,全球暖化已經是不可逆的情勢了,每個國家都要共同努力面對、改變它,可是這裡就牽涉到一般的民眾可能都不知道暖化對我們的影響有多大?可能只知道我冷氣要開強一點,但是卻不知道海平面日漸上升、土地、動物、植物都面臨嚴苛的生存環境,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態度有關,請賈博士跟我們分析一下。

認知嚴重性後行動

賈新興:剛剛汪老師的舉例很好,暖化就像地球發生了癌症這種病症,關於這種病症,它的嚴重性先從未來的情境上來看, 將會越來越熱、極端的天氣事件也會越來越多,正是所謂暴冷暴熱的天氣型態;再來是暴雨、極端的降雨,我想今年大家已經感受到特別是在整個花東、恆春、高雄地區,暴雨的事件越來越多,而這也造成降雨過多的地區容易淹水、降雨稀少的區域發生乾旱。

在未來暖化的世界當中,這幾個極端的天氣型態會越來越多, 這是已經在發生的事情,未來從科學研究來看,它的頻率、強度勢必會再增加,我想我們都一定要先認知暖化會帶來的嚴重性, 所以剛剛講的三種情形就是極端天氣事件的嚴重性,知道它的嚴重性我想我們才會積極的採取行動。

汪老師剛也提到,過去我們在國際氣候變遷會議的談判,往往是從科學理論在探討暖化的事實到底發生了沒?發生的原因是什麼?慢慢地,在前2、3 年開始轉向直行Climate Action(氣候行動),也就是當我們已經釐清、認識了暖化的嚴重性,就不再只是討論為什麼會這樣,而是要起來行動(action)、改變。

我想這是在國際上很大的一個突破,反過來說,我們一般人也是一樣,其實我們可以從很多的生活層面上去做好節能減碳的工作。

問:也請汪老師分析一下,現在的暖化已經看見了現象,但一般民眾還沒有感覺到一個大的變化,可以說說在台灣或是在全球已經發生了哪些狀況?

前所未有的極端氣候

汪中和:在全球跟台灣所面臨的情況基本上都是相似的,第一個當然是高溫,高溫帶來的就是夏天越來越長,溫度越來越往高,冷氣也開得越來越久;第二個就是剛剛賈博士所說的不管是颱風、豪雨,現在它的變化形態就是非常極端,要不就是長時間不下雨,但是一下雨它短時間的強度是非常的可怕。

另外,颱風的強度、規模都是我們過去沒有看過的,所以我們現在做地球科學的研究,或是做氣象學的觀測,都像是一個小學生一樣,隨著都在睜眼關注, 因為這都是我們過去完全看不到的,前所未有。

問:我們前一陣子也在新聞上看到,連北極熊都要想辦法找地方想辦法求生,台灣很多動植物的生長期也都打亂時序,是不是如此?

生態與農產的衝擊

汪中和:一點都不錯,這些影響不單是我們人類社會,其實整個生態環境包括動物、植物,剛剛講到北極熊當然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實另外一個例子就是雪豹,現在雪豹其實跟北極熊一樣都受到生存威脅,因為牠們可以生活棲息的地方越來越小、越來越窄。

另外一個例子,對台灣來說可能更為深刻,這些極端氣候的強度影響的就是我們農業的生產, 剛剛賈博士說了,今年台灣的天氣讓我們可以深切感受到,台東這次農作物的生產不單是水果, 現在發現連二期稻作都已受到嚴重的衝擊。

問:聽說因為北極融冰快速消失,還會產生很多細菌產生?

病菌活化的危機

汪中和:如果北極融冰的話, 它會產生的結果是以前埋葬在冰雪下面、甚至於在冰期的時候在地層裡面的病菌會開始露出、活化,這都是我們過去沒有碰過的可怕危機。

問:難怪有人說「不見棺材不掉淚」,許多民眾往往因為沒有實際碰到這些狀況,而缺少危機意識。

面對如此大環境變遷所帶來的颱風、豪雨、農業損失、動植物以及人類所受到的影響,民衆對這方面認知如何?

3-5 成認知問題

賈新興:美國及台灣一些團體做過相關調查報告,一般民眾在認知上,尤其台灣民眾認為有受到極端氣候影響的人,大約3~5 成。比例是有在增加的,除了媒體報導、包括主持人邀請專家做氣候變遷的教育推廣這部分也是,慢慢地大家都開始有認知, 但還是不夠高、還有努力空間。

再者,對抗暖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所行動。誠如汪老師所說, 綜合了許多科學家的結論,造成暖化的原因歸咎於人為製造太多溫室氣體,影響範圍不只是人類,包括動植物都受到影響,因此我們應該起來行動。

例如去年2014 年地球高峰會倡導開始,節能減碳是個人能做的事情,在大方向,國家政策、能源產業減少碳排放也是能做的。

能源產業先減量

而目前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源自能源產業,所未「擒賊要擒王」,該由這部分先著手減量, 並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 觸媒的轉換將之變成有用的資源等。這方面有賴更多民眾及科學家參與創新科學。顯見大家認知已有慢慢提高。

問:民眾多半要先有環境危機意識才會有所行動,也從中慢慢瞭解到事情的後果跟嚴重性,這部分實在有賴於更多的推廣,因為共同維護地球環境並非少數人就能辦到。

請問汪老師,此事是否該要有全民共識,而非少數人心,否則目前的努力都會被沒有作為的人徒增消耗與浪費?

汪中和:的確,氣候暖化的議題應該是全民運動,例如每個人的生活食衣住行,不單單是政府的政策、工業界的生產,更應該遍及於所有人,每個人都應該有所貢獻、參與。但政府扮演的角色還是格外重要,工業界也是佔有非常關鍵的部分。
問:在作為上是否應該要有先策略以及有優先順序?誠如汪老師所提到的,將能源業放第一優先,那其他方面呢?

自主減碳一半

汪中和:台灣其實也有自主減碳的目標,例如我們預計2030 年減少一半的碳排放量,這讓政府須採取有效的政策推行,包括工業轉型、能源工業改進、減緩碳排量等。我們相信目標清楚, 只要持續做下去一定會有成效出來。

問:談到自主減碳至現在的一半,那各國的衡量標準為何?我國的指標又為何?

賈新興:這問題比較複雜。這也是為何在巴黎會議中,需要每隔4~5 年後再重新提交新的評估。因為目前各個國家需要提交出來的,包括碳排放標準、產業排放量以及相關配套計畫皆不盡相同,存有誤差是在所難免, 例如台灣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接下來就是制定產業界的溫室氣體排放標準。

可以根據每個國家的總生產、工業發展規模及人口發展規模等方式來計算,因此這個數據也是需要經過每年更新。

汪中和:在國際上訂定一個國家的碳排放標準,首先該國必須自備衡量準則,當然準則需與全世界相同,再來是定期的報告、年度認證報告,最後是可以供大眾查核,達到可計算、可認證、可查核會是非常有效的方式。

問:在全球無可避免、不斷地升溫之下,應該如何善盡世界公民一份子的責任,來減緩暖化的程度。最後請兩位老師提供總結建議。

賈新興:首先建議多搭乘公共運輸系統,再來是冷氣設定溫度不宜過低,而且家中的房屋建築建議做好隔熱設施。

汪中和:一、要先做到節能減碳。

二、由於氣候變化還是會持續,災害發生是肯定的,應做好防災調適。

主持人:作為世界公民,在面對這世界所面臨的處境,希望大家可以配合政策、響應節能減碳,給後代子孫留下一個可以永續發展的地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