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現在是FinTech的戰國時代,再來則將走向合縱連橫、以及平台經濟的時代。」KPMG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在24日的金融論壇提出觀察。IBM金融服務事業部協理廖怡慧則指出,FinTech應用的重點是掌握客戶需求,讓金融科技服務「融入生活情境,」不若以往主打市場規模龐大的金融產品。
24日的「FinTech趨勢投資論壇」有近百位金融專家及從業人員報名參與。在2場專題演講結束後,KPMG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KPMG資深顧問暨律師陳家駿、蓋特資訊執行長向可喜、IBM金融服務事業部協理廖怡慧、台新銀行資訊處處長孫一仕與第一金投信國外投資協理唐祖蔭都在座談中提出許多精闢的觀察。
消費者需求 驅動市場
KPMG全球FinTech領導成員艾琳‧皮特帶來「金融業投資FinTech,全球經驗、觀點」演講。她提到,2016年影響銀行業務的7大關鍵趨勢,以「虛通路」(chat applications)、「數位身份及生物認證」最為關鍵。
她指出,由於歐美銀行發生太多醜聞,消費者對銀行的信任度降低,轉而開始嘗試新的金融工具,因此這股FinTech趨勢是由消費者需求驅動市場,不像2001年的網路市場被莫名炒作,因而走向泡沫化。
IBM金融服務事業部協理廖怡慧觀察,FinTech應用的致勝秘訣是讓金融科技服務「融入生活情境,」而金融業者的優勢就是消費者長期以來託付的信任。她以自己在中國使用FinTech的經驗為例:去年北京行,她身上只帶著1張100元人民幣紙鈔,但兩週內都沒有用掉,因為除了水果店之外,她的小額開銷全用微信支付解決,連小吃攤也不例外。
勇於申請專利
提及FinTech的破壞性,KPMG資深顧問暨律師陳家駿說,「法律中的破壞之王就是智慧財產權。」智財權就是讓擁有者合法壟斷,對FinTech業者來說,是搶得市場先機的關鍵。例如,國人今年發現中國三大網路巨頭百度、阿里巴巴、騰訊申請了幾百件與支付有關的專利,相反的,台灣的支付業幾乎毫無進展。
陳家駿也說,雖然國內FinTech的起步較慢,但金融業可鼓勵員工勇於創新;創新並非要多麼「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他強調,「金融業者不要聽到專利就害怕,」只要在服務過程中產生小創新、小突破,就要趕緊申請專利。
iDGate蓋特資訊執行長向可喜說,Fintech牽涉到金融物聯網以及物聯網金融。雖然許多專家都對台灣FinTech牛步前進表示憂心,他卻認為,台灣不需要妄自菲薄,因爲國內許多金融法令已比香港、新加坡等國開放,「國內金融業形勢穩健,已經在朝正確的方向走。」他呼籲,金融業者不要把錢都投在國際大廠上,「科技的自主性」很重要。
(左起)iDGate蓋特資訊執行長向可喜、IBM金融服務事業部協理廖怡慧、第一金投信國外投資協理唐祖蔭、座談主持人劉憶如。(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左起)座談主持人劉憶如、KPMG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台新銀行資訊處處長孫一仕、KPMG資深顧問暨律師陳家駿。(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