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革命 業界:台灣走得太慢

林佳楠 2016/10/24 16:32 點閱 10663 次
(右起)KPMG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KPMG全球FinTech領導成員Irene Pitter、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右起)KPMG執行副總經理李育英、KPMG全球FinTech領導成員Irene Pitter、香港北威國際集團董事總經理劉憶如。(photo by 林佳楠 / 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佳楠台北報導】「跟著世界潮流趕快轉型FinTech,台灣的科技既是這麼強,沒有道理落後!」北威國際董事總經理劉憶如在24日的金融科技論壇中數度強調,台灣的FinTech走得太晚,「國外已是不同的世界」。第一金投信國外投資協理唐祖蔭則說,科技業早已進攻金融業,兩者結盟將有巨大商機。

破壞式創新

香港北威國際、KPMG與第一金投信合辦的「FinTech趨勢投資論壇」24日下午在台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舉行,邀請金融投資專家及業者與會。劉憶如指出,2015年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報告提出「FinTech」一詞後,便成為眾所關注的焦點,其中提到Fintech的核心是:金融業如何做破壞性創新?

劉憶如說,「破壞性」具有革命意味,在金融業者聽來可能相當緊張,但事實上FinTech破壞的正是金融服務的結構、供應及消費。而當整個產業結構都在被破壞、被強迫改變,業者應該自問「我要站在哪裡?」

關於FinTech一詞的翻譯,也有不同譯名。劉憶如分析,台灣譯為「金融科技」,聽起來好像是要金融業者大量運用網路和科技工具,可是並非如此。中國採用的譯名「科技金融」比較準確,彰顯「科技行為如何和金融連結?」的問題意識。

思產業結盟

唐祖蔭則指出,全球金融業年營收有8兆美元,對科技業有「致命的吸引力,」而科技業來了,「金融業必須嚴陣以待。」他也引用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的名言「金融服務,必要;銀行,未必」,提醒台下的金融業者必須認真思考產業面對的競爭。

他分析,金融跨科技業的利基是「有資料、資金、資格」,科技跨金融則有「沒包袱、敢創新、高效率」等優勢。金融業過去想不到的業務、做不到的產品、找不到的工具、達不到的客戶等,都可以經由兩者結盟而達到。因此,他鼓勵與會貴賓勇於投資Fintech的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