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災後菜價飆漲 政府反應慢半拍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10/23 13:49 點閱 1592 次
颱風和雨災已過2週,國內蔬果價格仍居高不下,儘管農委會宣稱已推出多項緊急措施,但是消費者還是無感,新政府應該重視天災造成的農損問題。(photo by 網路截圖)
颱風和雨災已過2週,國內蔬果價格仍居高不下,儘管農委會宣稱已推出多項緊急措施,但是消費者還是無感,新政府應該重視天災造成的農損問題。(photo by 網路截圖)

颱風和雨災已過2週,國內蔬果價格仍居高不下,儘管農委會宣稱已推出多項緊急措施,但是消費者還是無感,顯現新的執政團隊在災後處理、應變上,並未較過去馬政府時期高明。可惜淪為在野黨的國民黨,也未能展現監督力量,同樣讓民眾失望。

人謀不彰難有效果

台灣位處颱風好發之處,風災對傳統室外農作物造成影響幾乎年年發生,農民與消費者同感吃不消。為此,農政機關大力推動農作物預警機制、滾動倉儲機制(農政單位在盛產期,以公開招標方式委請民間業者冰存,等颱風豪雨季節蔬菜價格標飆漲時,再平價釋出來穩定菜價),以及從國外緊急進口蔬果來調節產銷等措施,希望能穩定菜價。

然而,再好的制度還是要靠人去執行,在龐大利益的誘惑下,往往會產生許多人謀不彰的情況(包括菜蟲),導致難以發揮預期效果,需要強而有力的監督機制。這些「眉角」政府主管機關與承辦人員均知之甚詳,卻不曾認真用公權力去解決,讓原本在國外可行的制度到台灣就走樣,消費者幾乎年年都需承受風災帶來物價波動的困擾。

產銷資訊不對稱

長期以來,農政機關並未積極建立完整的農產品產銷資料庫,以及即時資訊系統(農戶與盤商間存在資訊不對稱),一旦遭遇風災有關農損實際狀況、市場需求、實際可流通量、價格波動合理性等皆無法有效掌握,自然無法做出精準的判斷,進而提出具體可行的措施,也讓部分不肖的盤商有上下其手的機會。

鑑於目前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未能發揮穩定菜價應有功能(人事糾結?菜蟲寄生?),為此農政機關在颱風期間,將委託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以短期專案方式進口蔬菜,避免不肖貿易商利用進口蔬菜不當得利,此番立意良好,但該開發公司可以承攬內外銷業務,很可能產生與民爭利及其他弊端,何況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仍掌握國內農產運銷的主要貨源與市場資訊,政府必須審慎行事,別重蹈當年策略聯盟覆轍。

政府須重視農損問題

而原本希望透過苗商來掌握每年各種蔬果種植數量,也因缺乏誘因與執行力使得苗商配合意願低,錯失可靠數據來源。這些基本功若做不好,將更難因應隨著氣候變遷將帶來更嚴重的風災、豪雨、乾旱的考驗,政府需加把勁。

此次小英政府在處理菜價上漲問題的缺點包括:穩定物價小組動作慢半拍,庫存蔬菜釋出未發揮穩定效果,公平會和消保處聯合稽察行動不夠積極等。有了這次的教訓,希望小英政府能拿出魄力解決現存農產供銷機制存在人謀不彰的問題,並進行整個產銷體系改革,讓消費者日日都有合理且安全品質的農產品可以食用,遠離颱風來荷包消風的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