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髮族發燒、貧血 可能是骨髓病變

林亭妤 2016/10/20 18:11 點閱 11226 次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越早被確診,病情越可以得到控制,左一女患者甚至在病情中產下一女(圖),現腹中還懷有第二胎。(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越早被確診,病情越可以得到控制,左一女患者甚至在病情中產下一女(圖),現腹中還懷有第二胎。(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並非先天疾病,罹患只是機率問題。」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理事長林東燦20日表示,官方數據統計每年新增250名病人,但他推估至少要再多3倍。血液腫瘤科醫師張明志指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有7成是60歲以上的銀髮族群,但前期症狀如發燒、貧血常被誤以為是感冒,延誤治療的話,嚴重者平均只能再活不到1年。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乃因細胞老化等原因引起,血液中正常的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數量會減少。馬偕醫院血液暨腫瘤科主治醫師張明志20日在「迎戰不良骨髓 健康未來相隨」記者會中指出,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只能從初期症狀懷疑,然後前去血液科檢查確診。

「症狀包括:貧血、疲倦、出血、發燒、體重下降等,很容易誤以為感冒。」張明志說,由於有7成的病患是銀髮族群,因此上述症狀可能會讓老人家以為只是免疫力不佳引發的小感冒,老人家如果還因此去「補鐵補血」,不僅惡化病情,還會造成血鐵沉積體內。

北醫附醫小兒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指出,鐵在體內沉積過多,對老人的心臟就是很大的負荷,越早發現其危險指數越低,中低危險群的老人病患,仍有機會能造成死亡。

「骨髓化生不良症候群可以治癒,但方法只有一種,」台大醫院檢驗醫學部醫師周文堅表示,治癒的唯一方式是異體造血幹細胞移植,透過幹細胞移植,有機會完全移除該症候群,但因患者要適應異體幹細胞的瞬間副作用極大,因此只建議高危險群、體能不錯、小於70歲的病患接受。

「患者的造血幹細胞,和兄弟姊妹的相符率最高。」張明志解釋,最適合患者的幹細胞捐贈者,第一順位是兄弟姊妹,第二是慈濟骨髓庫,第三是父母親,從兄弟姊妹的幹細胞中找到完全相符的機率很高,而父母的則通常只有半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