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下鄉 不再是口號 (簡秀枝

簡秀枝 2016/10/10 15:08 點閱 1404 次

8日一早,我開車到桃園大溪,參加一場以「平民藝術的存在與存活」為主題的論壇,沒有鐘點費,卻帶回滿滿的感動。

感動的理由有二,其一是認識30多年的老朋友邱傑,能寫能畫又擅長動員,畫展、新書發表會、論壇⋯,不但老刀未老,蓄積廣大人氣,讓藝術可以敲鑼打鼓,熱鬧非凡。其二,藝術生根校園,牆裡牆外,藝彩繽紛,涓滴成河。

美術館五臟俱全

抱持著與英國「大英博物館」一樣偉大的理想,中興國小的「大鶯美術館」,有著「麻雀很小」、「五臟俱全」的特色,展區、藏書、講座空間,應有盡有。地方上愛好藝術的人士還真不少,出錢出力出點心,把藝術與地方鄉情、濃郁人情味,作了最直接的結合。

已兒孫滿堂的邱傑,真是多才多藝,他從17歲開始筆耕創作,18歲出版第一本童話選集迄今,正好50年。目前已累積91本著作,39次展覽,羨煞不少藝文同好。

今天邱傑發表的2本新書是《一座太平洋》及《消失》,利用50幅繪畫作品在中興國小「大鶯美術館」開展的機會,一併為新書亮相。

由上而下推動藝術

中興國小位於桃園縣大鶯路上,略為偏遠,但推廣藝術不落人後。不算大的校園,硬是騰出教室長廊,成立美術館,保持每月一展,邀請各類藝術創作者到學校舉辦展覽會,並配合展覽,加辦各種講座,可說與藝文圈保持密切互動。校長郭秋月、美術館長黃世賢兩人愛藝成痴,不但帶領學校老師及同學動手創作,並打造藝術彩繪大牆,文化長廊、創作隅角⋯處處佈置滿藝術生機,獨特多元,驚為地方美談。

「藝術從款待生命開始⋯」,郭秋月校長與黃世賢館長今天上午抽空,領著我參觀校園,對於老榕樹旁蓋涼亭,保留完整樹根與樹型,讓我讚嘆不已;學校不怕麻煩,餵養家禽家畜,作為孩子平日觀摩的生命教材,烙印著學校對體驗教學的良苦用心,十分令人感佩。

《消失》展地景故貌

相對於繁華大城市,桃園大溪腳步稍緩,然而,在曾經擔任新聞工作多年的邱傑眼裡,依舊感受到蛻變轉型的力道。《消失》是本畫冊,也正是畫展主題。內容取材自桃園市已然失去的地景,例如60年代之前的縣政府古貌、同一時期被拆除的武德殿、被大火焚毀的角板山太子樓、被石門水庫蓄水淹入湖底的美麗三孔石橋、許厝港海關、消失了的綠色長城桃園海岸防風林、滾落溪澗的小烏來風動石…等等。那些都是邱傑半個世紀來親眼目睹的景況,消失的地景,發思古悠情,集懷舊與不捨,在在發人深省。

邱傑的巧思與創意,無所不在,任何主題、媒材,他都可以即興動手動腦創作。隔間合板、石膏板、塑膠壁板⋯,呈現了他半百人生之中,無所不能作畫的心情與意境。

創作不拘媒材

邱傑解釋,取來廢棄無用之建築或裝潢廢品抹拭乾淨,用以作畫,象徵人間之無常,事事時時皆在步向幻滅衰敗,使用高貴或便宜,甚至廢料來作畫,置於時間恆久之座標上其實也無太大的保存久暫之分⋯。

以這樣的材料來作畫,呼應著畫展《消失》的主題,或許可以帶給人一種時空上的虛無感。畫境言說,邱傑把人生品悟,赤裸誠㦝,力透於稿紙畫布中。

而他的第90本新書《一座太平洋》也保留了副標:「我在此岸,我在彼岸」,這也是邱傑拉近放遠,感時忖日,對應周遭的心情故事,娓娓細訴,扣人心弦。

一包白米、感謝狀、邱傑送的一袋新書,我帶著滿滿的幸福感,馳騁在高速公路上⋯。藝術下鄉,不再是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