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見大學排名惹議 專家:評量有瑕疵

鄭羿菲 2016/10/02 15:34 點閱 10836 次
《遠見》首發國內大學排名意外掀起許多討論,對人文社會大學來說,都難以服氣。(photo by wikipedia)
《遠見》首發國內大學排名意外掀起許多討論,對人文社會大學來說,都難以服氣。(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遠見》對國內各大學排名中『教學』項目的評量存有重大瑕疵,會讓設立較多獨立研究所,及招生情況較差的學校表現較好。」曾任教育部科技顧問的周逸衡如此表示。前台師大副校長林東泰2日受訪時也感嘆說,「世界各大學校排名的評比機構至今無法克服非量化評比,如藝術領域的作品與論文是學校發展的不同方向,導致易量化的論文型、工醫學校都排名較前。」

《遠見》在9月29日發表國內首次調查的大學排名,受邀座談的政大副校長張昌吉就曾直言,評比的數據讓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大學居於劣勢,而與遠見合作調查的台大圖資系教授黃慕萱也提到,設有醫學院的學校都名列前茅,是因醫學院的師生比較低、經費較充裕,以及社會形象較佳。

排行結果受扭曲

「台灣推出自己的最佳大學排行榜本是好事,但可惜『教學』項目的評量有重大瑕疵,以至於排行結果產生重大扭曲。」高醫大通識教育中心講座教授周逸衡在臉書上感嘆道,《遠見》用表面上與教學相關的生師比、學校總經費、每生平均經費及註冊率來評量,但這些跟真正的教學內容與品質無關,也沒有考慮與「教學」品質更相關的因素,如課程、師資與教學方法等。

周逸衡分析,生師比項目讓較重師資的醫學院、設立較多獨立研究所,甚至是近2年招生情況較差的理科及教育類研究所的學校,都被認為「教學」表現良好;而學校經費高幾乎都是因研究或產學經費高,但教師獲得研究經費越多,投入研究的時間越多,相對地排擠了投入教學的時間與精力,「此項標的不過是變相拉拔以研究所為主、設有醫學院、工程學院及生命科學院學校而已。」

偏向可量化數據

「國內對大學排名的評比,傾向於可量化的數據,沒辦法重現整體的真實樣貌。」林東泰受訪時指出,包括英國的QS、Time等世界大學排名也是如此,全球排名好的大學一定會設立工學院或醫學院,因為教授的論文數與投入經費等,都容易量化,且因相同研究領域的理工教授多,團隊間的互相合作可年產20多篇論文,但人文社會科學則難有相同領域的教授,1年能寫出1篇論文就很不容易了。

林東泰說,《遠見》在企業主愛用的大學畢業生項目中,也對師範體系的學校較不公平,因為師範體系的學生畢業後大多投入學校就業,但被詢問的對象都是「企業主」,沒有詢問進用教育人才的學校「校長」,就讓師範體系的學校在評比上佔了劣勢。

國內首發大學排名意外掀起許多教授討論,銘傳大學廣電系助理教授杜聖聰就說,相信很多傳統認真的大學一定氣炸了、嘔到吐血,「悶著頭辦學,不懂公關就沒有聲望,行銷竟成了大學辦學的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