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向 政府還要再想想? (李武忠)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09/14 17:52 點閱 1437 次
若要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除了傳統的工業產品外,蔡英文總統所強調的「攻擊型農業」施政方向,顯然也應與新南向政策共同結合。(photo by網路截圖)
若要加強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除了傳統的工業產品外,蔡英文總統所強調的「攻擊型農業」施政方向,顯然也應與新南向政策共同結合。(photo by網路截圖)

籌備多時的新南向政策正式啟動,農業國家隊也蓄勢待發。新南向政策蔡政府已經研議多時,但如果連自己的優勢在哪裡都搞不清楚、還要再想想,如何讓民眾有信心?有意跟隨政府新南向腳步的投資者宜做好事前評估與風險管控,以免將來血本無歸,投訴無門。

施政不能一廂情願、更不能夜郎自大,中國正以經濟合作等作為武器積極拉攏東協國家,中國-東協海產品交易所結合互聯網模式,快速、便捷地打通了中國與東協各國的海產品交易方式,有利於中國與東盟國家漁業產業的貿易往來,年交易額已達300億元,而新政府推動新南向的預算竟然只編42億新台幣,與中國相較真的是小巫見大巫。

政策仍守舊思維

新政府既然將東協、南亞以及紐澳共18個國家視為是內需市場的延伸,至少應該先知道這些國家政策、消費者偏好與需求才能投其所好。然而細看新南向辦公事的組織架構還是無法跳脫傳統思維,由政府帶領大家向「錢」衝(如農政官員指稱新成立「台灣國際農業開發股份有限公司」如「母雞」,會帶領台灣的「小雞」到國際去征戰)。

事實上,商人對商機的嗅覺敏感度遠高於坐在冷氣房的政府官員,且台灣人擅長單打獨鬥,因此政府官員在擬定細部執行方案前,應該先傾聽企業的聲音看看他們需要政府幫他們做什麼(如關稅減讓談判、檢驗檢疫相關法規整合、公正的糾紛仲裁機制、即時資訊提供等等),而不是政府要他們做什麼,應該要由政府與企業廠商一起選定目標市場。

台商應創共贏局面

然後,由廠商自由發揮所長,彼此可以相互幫助,不要相互扯後腿或惡性削價競爭,政府則適時給予協助而不是不停干預比賽過程;台商彼此間或與當地企業、民眾應該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緊張的競爭關係,攜手達到共好(雙贏Win-win)的目標。

同樣的,前往當地投資事業也應該要有共好的心態,不只自己賺錢也要有助於當地就業及居民經濟生活改善,更不該將廢棄物、汙染留給當地居民承受(如台塑越南河靜鋼廠排放毒廢水造成大量魚群暴斃)。

從過去前往東南亞從事農漁業投資經驗發現,由於東南亞為重要的農漁業生產及外銷地區如越南的巴沙魚、對蝦,泰國的香米、紅毛丹、對蝦,菲律賓的香蕉、鳳梨、虱目魚,印尼的棕櫚原油、橡膠、可可、茶葉等等,因此考量到當地原有種植農戶生計,台商投資項目應盡量避開從事第一線生產以免與當地農漁民生產的產品在市場上形成競爭,容易爆發衝突甚至抗爭,在台灣與這些國家沒有正式邦交或簽訂自由貿易協定的情況下對台商相當不利(東南亞發生多次大規模排華暴動,相信國人記憶猶新)。

提升附加價值

建議台商不妨將經營重心放在加工製造與行銷提高附加價值,獲利也較從事第一線種植來得高,對於加工原料之掌控則可以採取與當地農戶契作模式提供優質種、生產管理技術、藥物正確使用等指導,來確保原料數量與品質穩定,也可以顯著降低台商的投資風險,可惜政府的農業國家隊還是以自利為主要思維。

就政治經濟觀點分散市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是正確的作為,只是在目前台灣已高度依賴中國市場,中國早深耕東南亞以及東方人好面子的情況下,台灣政府究竟該以何種姿態再度揮軍南向,敲鑼打鼓?鴨子划水?先貿易後投資?先投資後貿易?對新南向政策成敗影響至鉅,新政府想清楚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