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以健康的人為中心的社會,並不是健康的社會。」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15日在長照論壇上建議,社會應以病人為中心、各醫院裡的醫療團隊要前去居家治療,而不是讓不利於行的失能者和照顧者千里迢迢到機構看病。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也認為,社會應正向看待老人議題,想想如何不病、還沒老之前的防護措施。
衛福部健康照護司長游麗惠15日在長照趨勢論壇上指出,今年年底我國老化指數就會破百,且人口從高齡社會進入到超高齡社會,老化的速度比歐美還要快,日本花了11年,德國花了36年,義大利花了19年,我國卻只需要花7年。這代表台灣的長照體系,需要更快地應對回應。
但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表示,國人的確很關心老人議題,但大家卻被「長照」兩個字給框住了,最好的照顧,其實還是來自家人之間,冷冰冰的系統只會隔絕了家人的情感。
「再高科技的醫療,都無法解決目前的失能者問題。」北市聯醫總院長黃勝堅以過去6年進入社區照顧病人的經驗指出,醫院有再好的技術都不能造福失能家庭,因為老人首先要移動距離去醫院看病,就有很高的難度:沒有電梯的老舊公寓,老人要爬上排下;路途遙遠顛簸,老人們舟車勞頓,加上從經驗裡看到更多的,竟是年邁的「老老人父母親」,揹著身心障礙的「老人小孩」,千里迢迢來到醫院。
「光憑安養機構的建置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唯有醫療人員深入社區、甚至到居家,才是真正照顧人的方法。」黃勝堅語重心長地道來,我們應該用人來照顧人,而不是用機構來照顧人。讓行動不便的老人家移動到機構來看病,這樣的照護品質是差勁的,當病患不能前來看病時,本來就是醫院裡的人員要主動前往居家關懷,「但是現在的醫護人員已經習慣躲在美好白色巨塔裡,大家願意走出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