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劃書店願景 譚端:城市的精神面貌

陳立馨 2016/08/14 19:28 點閱 14092 次
「影像詩島讀:書店、作家與社會的相對論」座談會上,「偵探書屋」老闆譚端、作家楊富閔談論書店的可能性。(photo by 陳立馨/台灣醒報)
「影像詩島讀:書店、作家與社會的相對論」座談會上,「偵探書屋」老闆譚端、作家楊富閔談論書店的可能性。(photo by 陳立馨/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立馨台北報導】「在你心中理想的書店是什麼樣貌?台灣的書店可以怎麼發展?」,在「影像詩島讀:書店、作家與社會的相對論」座談會中,曾經走訪全台40家書店的作家楊富閔14日分享,小學時的傳統書店如何成為他往後書店意象的開端。偵探書屋老闆譚端也表示,書店反映了社會價值,應朝多元發展。

目前正籌資出版《書店本事:在你心中的那些書店》的作家楊富閔,因參與以台灣獨立書店為拍攝對象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拍攝計畫,走訪台灣40家不同類型書店,尋訪的路途當中,記錄了台灣書店的型態與生存風景,更領悟到書店之於社會,是人文精神中重要的存在。

「書店給人最初的印象,可能只是傳統的文具書店,但卻在書店意象中占重要角色。」楊富閔說,在他小學時期,有一家只賣文具的傳統書店,沒有店名、還可能被颱風吹走的鐵皮小屋,傍臨著菜市場,從早上五點就開門了,也成為當地的特殊景象。

華人唯一一間偵探推理小說專業書店「偵探書屋」老闆譚端提到,心中理想的書店,是富有人情味的書店。「像是巴黎的莎士比亞書店,可以在書店裡泡一整天,能安靜優閒地在裡面看書,不會因沒有買書來打擾你。」他的願景是,就連流浪漢也可以進來,讓他洗個澡,老闆甚至請他吃飯,成為一個不那麼商業,富有人情味的書店。

「書店,裡面賣什麼書、什麼裝潢是無所謂的。」譚端說,現在的社會變得非常講究效率,若要符合商業邏輯才能活下來,那人是很可悲的。他觀察到現在的年輕人,內涵是空泛的、精神是空白,反映現今社會價值只看光鮮亮麗的外表。

譚端也提到,台灣書店還不夠大膽,應該要與社會對話、有自己的理念推廣,現在台灣還缺乏專門性主題書店出現,「書店是城市的精神面貌,若台灣沒辦法發展多元書店,表示這社會沒有包容性、無法給人發揮可能性。」

譚端說,在國外,例如有芬蘭世界書店,書籍橫跨不同國家文化及文學;在台灣有東南亞燦爛時光書店,專門收集東南亞語言的書籍。「但有更多的主題還沒有人做,像是酒、烘焙,這些都有很大的市場可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