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產業企業化 才有媒合就業力

林亭妤 2016/08/11 14:00 點閱 8588 次
學者認為,市場化帶來更多的就業媒合機會,且照服員的福利、保障在大企業底下才會變好。(photo by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學者認為,市場化帶來更多的就業媒合機會,且照服員的福利、保障在大企業底下才會變好。(photo by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當長照企業大型化、企業化之後,才能有良好的福利和制度,可以保障照服員。」長照學者張晴翔受訪時指出,一個有制度的「企業」才會有市場,且可以傳承經驗,但現行的社區、居家小機構零零散散,沒有組織,政府補助再多,都無法轉型變成有競爭力的產業,應該扶植它們「靠行」,以產生群聚效益。

政策是空話

國立台北護理健康大學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李世代受訪時則表示,衛福部說「長照2.0計畫」要促使孤軍奮戰的服務提供單位有機會跟其他單位結盟,只是「一場空話」,現在根本連系統都還沒有,要如何去追蹤這些小企業單位,產出結盟成效?

長榮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張晴翔認為,政府對長照的規劃現況仍處在「分配」的概念,即哪裡有洞、哪裡比較需要資源金錢的挹注,就補助那個地方,「但用保護的態度來面對產業,這個產業是永遠無法成熟的。」

「我們的長照服務小型機構有上千家,就好像衛福部所說的柑仔店林立,但再怎麼補助,永遠都比不過現代化、有制度、有物流的便利商店。」張晴翔解釋。

以企業概念經營

「如果走向市場化且造就一些大型法人企業出現,是否會忽略了目前協會林立的宗旨:在地就近照顧?」面對這個疑問,張晴翔無奈回應,「為何很多人都認為會有這種狀況產生?市面所見各家便利超商的背後,不也是由許多大型企業撐著?但便利商店還是到處都有。」

他認為,唯有長照企業的出現,才會重視長照人力的經營、福利、工時、培訓,現在的協會林立,但他們不是企業,自然無法撥出金錢和時間去培養屬於自己的員工。如果協會也可以「靠行」,產生群聚效應,才能走出長照下一步:良好的人力品質、服務承諾、售後服務,而政府該做的,是協助林林總總的協會聚在一起,發揮群聚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