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許淑淨看奧運金牌與經濟國力 (林建山)

林建山 / 環球經濟社社長兼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 2016/08/11 16:11 點閱 1796 次
中華隊舉重女將許淑淨,7日(當地時間)出賽里約奧運舉重女子53公斤級賽事,以抓舉100公斤、挺舉112公 斤,總和212公斤勇奪金牌,帶回中華隊第1金。(photo by 醒報資料照)
中華隊舉重女將許淑淨,7日(當地時間)出賽里約奧運舉重女子53公斤級賽事,以抓舉100公斤、挺舉112公 斤,總和212公斤勇奪金牌,帶回中華隊第1金。(photo by 醒報資料照)

我國舉重選手許淑淨在巴西里約世界奧運會女子舉重53公斤級首發拿下金牌;譚雅婷、林詩嘉及雷千瑩則在射箭女子團體項目擊退義大利對手,拿下本屆第一面銅牌。出身雲林縣崙背鄉的許淑淨成為教育部2015年修正國光體育獎章及獎助學金頒發辦法後,在奧運奪金的第一人,尤其讓國人社會備極振奮。

國際政經地位象徵

自1990年代全球化運動深化普及之後,世界各國越來越高度重視國際奧林匹克運動會賽事舉行,而且也無一不卯足全力參與。

最主要的前提考量是,在年度奧運會場域,可以有效展現一個國家社會的人力資本實力、國家經濟實力,以及文明進步程度,所以才會有這種「輸人不輸陣」的氛圍與壓力,在各個國家社會形成。不派出選手參加,或不奪金奪銀,等同於輸掉了國家形象,也輸掉了該國家的國際政經社會地位。

今天在國際社會的個別國家之間,為了培養各自的世界級金牌選手,主要有兩大典型的成就模式:一種模式是由國家政府全盤投資集訓養成,如中國大陸及俄羅斯(包括過去的蘇聯)、北韓等;另一種模式則是,完全仰賴民間自由市場的不斷淬練,在競爭中逐步評比孕育而成,最終經由純民間的非政府組織(NGOs)甄選組合成軍,代表國家參賽,各國政府部門只扮演促進者與把關者角色。

金牌數量難預測

從國際發展經驗實證狀況看,當一國「休閒運動經濟」占GDP份額比重達2%以上,則各該國家在自由開放市場所能夠實質養成出來的金牌選手,不但具備較寬闊的多元多樣領域性,其能產出的金牌得主數量,也就會更加的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國際間對於每屆國際奧運會的金牌得獎類項與人數之預測,大抵都只會聚焦在美國、歐盟、英國、俄羅斯、中國,以及日本等有限的國家間轉來轉去的根本原因。

在預測一國的奧運奪金數量,從既往先進國家社會之情境狀況來審視,只要各國家社會的國民休閒設施,具有足夠的多元多樣性與相當普及水準,同時又有足以與國際間相評比的「運動經濟裝備率」,也就足以影響各國家在國際奧運會上的得獎態勢了。

許淑淨首得金牌實屬不易

因此,在臺灣經濟及文化國力都在快速頹退衰減的當下,欲對臺灣選手的金牌得獎類項與數量,進行理性預測,困難度當然極高。今天,許淑淨首開勇得本屆奧運參賽的第一面金牌,以臺灣的條件狀況,的確是相當不容易,以致會帶給國人莫大的振奮與激勵。

展望未來,臺灣若欲繼續維繫「奧運奪金」的願景與成就,在政府政策措施上,至少宜有兩方面積極前瞻作為才行。

促進「可金牌」的高手

第一,有效加大臺灣的休閒運動產業市場規模與格局,藉以用更大市場來養成金牌選手的機遇與可能性。當臺灣自有本地內需市場規模及格局的支撐力,不足以取代「由政府全力培育養成」模式時,則不妨大方地改以「鬆綁」休閒運動市場的「鎖國閉關規制」,讓「外國選手與觀眾」都能夠更加自由開放的進出臺灣。

如此,一方面得以撐開臺灣的運動消費市場規模格局,二方面引進大量的外人競爭性,用以高效砥礪臺灣選手的成長,三方面則是開放臺灣的「可造潛力選手」,得以因此多元多方利用,其他國家(包括對岸中國大陸的)的龐大足量的消費市場,以及其「潛力金牌選手」的供給面市場,激勵提升並養成我們預備金牌國手群。

第二,有計畫、有戰略布局思維地強化國家級的「休閒運動產業」基礎建設、裝備設施,以及足量的周邊旅宿、運輸、視訊等支援性硬體設施,才能夠真正有效養成夠份量夠水準的本地市場、人才以及特色「可金牌」的類項與高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