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綜合報導】「即使我擔任了行政院長,要想改變公務體系也非易事,甚至我懷疑連總統都沒有能力改變,除非社會上下有全民共識。」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在8月出版的《公門菜鳥飛》一書的序文中指出,公部門沉痾難解,除非建立經常性的在職訓練與評量,讓升遷調任有更大彈性、更要重視對公務員的訓練投資、檢討鬆綁公務員的責任與權限。
獨立記者朱淑娟也在同書序文中分析指出,政府要提高行政效率,只需做好三件事:1、建立激勵性的績效考評及人力制度。2、政策制定落實公民參與,並將這些意見納入政策中。3、減少政治力介入行政,讓公務員本其專業好好做事。
台灣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副執行長、做過17年公務員的邱銘源則感嘆道,年輕人以為公務員至少是鐵飯碗,但現在的考評制度,讓「苦幹實幹,撤職查辦、東混西混,一帆風順」的風氣,在公部門依舊盛行。
考評制度仍有不足
張善政是以其擔任過行政首長的經驗,在《公門菜鳥飛》(魚凱著、大塊出版)一書撰序中建議,在公務員的升遷調任上,政府應該要有更大的彈性,「如果能建立經常性的在職訓練與評量,就可以考慮進一步突破現有部門職系的界線,依照能力指派晉升。」
張善政表示,要想改變公務體系的文化,除非全國上下有一定的共識,否則誰都無法做成。他認為,政府的公務體系應該要更多投資在公務員的生涯發展,如不分職級定期的性向分析與輔導、因應時代發展有不同專長的訓練,像在資訊社會的先進工具使用、財務法律常識等,而不應只在特殊時機、事件發生時才做教育訓練。
「要讓公務員發揮才能,也得檢討鬆綁一些形式規範。」張善政說,政府部門應更多賦予公務員責任與權限,並尊重公務員的專業判斷,但也需要設立一套類似法律判決般的裁量基準,讓人一看就了解,並注重事後成效、優劣成敗的檢討,而不是在做事以前就給予過多的作業規範綁手綁腳。
公民參與培養信任
張善政呼籲,「更重要的是公務員要有自發性的認知,體認到在公家職位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感,而社會各界對公務員也要培養一定的尊重。」
另外,朱淑娟指出,行政機關為了補足人力不足,另有一套績效考評制度,她認識有相當多優秀的聘用人員,卻因為不是正式公務員,做得再好都無法升遷,久而久之就失去工作動力。她感嘆地問,「政府除了考試,有沒有其他更開放的制度來建構優秀的公務人力系統?」
「民眾不願相信公務系統,最主要的原因是政府部門無法被民眾理解,這也反映出公民參與政策的不足。」朱淑娟認為,有些民眾想要參與環評會、都委會的會議,卻常被警察擋在門外,即便進到場內,也限制了3分鐘發言,講完後也像狗吠火車得不到回應,反倒是會議之外,行政機關跟開發業者有許多的協商。
政治力拖垮行政
朱淑娟說,「現在的行政體系有太多政治力介入,讓常任文官沒辦法好好做事。」她認為,民意代表的干擾,可謂讓公務員睜著眼睛說瞎話,因為只要行政機關不聽話,立委就動用預算審查權逼機關妥協。
「我經常在晚上10點離開市政府時,看見北市府還有一半以上的公務員努力加班。」邱銘源認為,但大家都忘了問,是什麼樣的制度讓公務員仍加班到過勞,而處心積慮逢迎拍馬者,卻因幫忙提長官的公事包而雞犬升天?他說,公部門興革的關鍵不只是靠制度層面,而是執行政策的中階主管,這些政府骨幹的菁英如何拔擢,仍然當權者心中「酬庸還是拔擢」兩者的一念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