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漁業正走進死胡同!( 李武忠 )

李武忠 / 大學兼任教授 2016/08/07 14:11 點閱 1524 次
面對台灣兩百海浬經濟海域與鄰近國家重疊致漁業糾紛不斷,加以國內漁業環境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內外困境,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因應對策。(photo by wikimedia)
面對台灣兩百海浬經濟海域與鄰近國家重疊致漁業糾紛不斷,加以國內漁業環境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內外困境,政府卻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因應對策。(photo by wikimedia)

全球水產貿易正蓬勃發展,其總額達1440億美元,成為新經濟與糧食供應的重要幫手。反觀國內從遠洋漁業遭歐盟舉黃牌、沿近海漁業資源持續枯竭到養殖漁業的發展停滯,顯示出台灣漁業正逐步走進死胡同,與全球漁業走向背道而馳,面對新海洋時代的來臨,台灣主管官員別再粉飾太平了!

國內漁業年產值約1043.3億元台幣,雖不是台灣經濟發展主軸,但是從糧食需求、國家安全、經濟發展及資源維護等方面考量,漁業仍具相當的重要性,漁政機關應該要有積極「作為」而不是「作秀」,且應該是漁民的守護神而不是瘟神。

面對國際漁場不斷被限縮,台灣兩百海浬經濟海域與鄰近國家重疊,導致漁業糾紛不斷,加以國內漁業環境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的內外困境,政府始終拿不出有效的因應對策,許多問題被刻意掩蓋,致使台灣漁業整體經營環境持續惡化。

基層漁工嚴重不足

無論船東或漁民收入均大幅縮水,漁村經濟逐年蕭條,而高作業風險以及惡劣的工作環境讓國內年輕人多不願繼續當討海人,造成基層漁工大量失血,政府雖祭出重賞(獎勵金新臺幣100萬元,最多3年可請領300萬元)鼓勵學有專精的畢業生投入漁業,但因缺乏配套,效果有限。

自民國89年至今只輔導43名畢業生至遠洋漁船服務卻沒有新的改進措施,還是需仰賴大批外籍漁工,讓漁業出現嚴重的人力斷層,一旦外國漁工輸出政策改變,台灣漁船將面臨無法出海捕漁的窘境。

鄰國政策積極

身為漁業最發達國家的日本,同樣也面對漁業環境大轉變,該國官員作法與台灣官僚截然不同,他們立即邀集產官學研共同擬定新的漁業發展政策,並予以立法確保政策不受政權更迭的影響。

新政策不再強調捕撈數量,而是改將重心擺在以資源管理和環境保護爲前提,大力推動漁業改革、培養漁業管理和技術人才、建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漁業經營體、促進漁產流通和銷售合理化發展、充分利用國際貿易組織(WTO)和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平台、促進水産品國際貿易發展等,透過「水產白皮書」隨時檢討修正漁業政策與執行力,讓漁業轉危為安。

此種積極任事的態度,相較於台灣漁政官員的處處處等待上層指令的行事風格高下立判,也決定了台日漁業在國際競逐的進與退!

應重視發展新生機

為追求漁業永續發展,改善漁村經濟,政府應該積極透過:調整漁業產業結構(從遠洋轉為沿近海或養殖漁業) 、加速漁船汰舊換新、輔導經營效率低的漁民轉產轉業、強化沿近海漁業資源復育、鼓勵漁業節能減碳設施、改善漁業作業環境、合理化漁業分紅及福利制度、漁業相關人才養成、嚴格取締非法漁業活動、推動漁業綠色補貼、強化養殖漁業病害防治等,訂出總體目標與發展策略,並建立完善的晉用考核制度,把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做對的決策,讓台灣漁業再現生機。

台灣漁業可以矇眼繼續往死裡鑽,也可以改走一條通往康莊大道之路,取決於蔡英文總統的魄力與決心,千萬別讓老官僚和少數漁業財團所蒙蔽最終斷送台灣漁業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