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發生遊覽車失火奪走26名陸客性命的慘劇,中國官媒《環球日報》第一時間發文批評,台灣自2008開放中國觀光客以來,已經發生十餘起重大事故(其中遊覽車就佔了九件),造成83名陸客死亡,直言陸客遊台簡直像在「玩命」。若根據觀光局的統計,每年到台灣旅遊的日、韓遊客也多在60萬人以上,為何卻很少聽到與這二國遊客相關的重大旅遊事故?為什麼獨獨中國觀光客遊台像玩命?
很顯然的,這與旅遊型態及心態有關。據筆者一位在花蓮經營旅行社的朋友說,陸客團遊台灣的型態都是「行程多」,其中尤以「低價團」最誇張,有時一天跑好幾個點,從台東「殺」到台北是家常便飯,這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因為多數陸客自覺好不容易才獲准來台旅遊,因此便抱著「一次看個夠」的心態,總希望在有限的時日內跑遍全台各地知名景點,才覺不枉此行。
再者則是業者為了彌補低價的利差,因此想藉多跑幾個購物點,賺些給司機、導遊的小費;或是直接帶到旅遊業者「一條龍」經營模式下轄的商店,撈點油水。
既然行程多、路途遠,那麼司機「超時工作」,車輛「超時使用」也就成了司空見慣之事。筆者高中同學擔任遊覽車司機,他承認最怕遇到陸客團,因為車上吵,常常使他開車無法專心;加上跑的行程遠,景點又多在山巔水涯,對司機的體力及車輛狀況而言,都是嚴苛的挑戰。
試問,這般「操人」又「操車」,出事的機率焉能不提高?日昨的火燒車慘劇,網路上就有鄉民質疑,可能是因車輛在連日高溫下過度使用,導致機械或電路過熱而釀災。相較之下,日、韓客重「慢遊」,像太魯閣、墾丁、阿里山這些「大點」往往就能待上一整天,司機、車輛都能充分休息,當然就不易發生過勞肇事的情形。
2010年10月21日,創意旅行社的遊覽車搭載19名陸客,在颱風天經過蘇花公路東澳路段時,因被落石擊中而墜海,車上連駕駛及導遊共21人全數罹難。這個事件表面看來是「天災」,但實際上也與「趕行程」脫不了關係,為了在既定時間內抵達下一個旅遊點,只好不顧大雨、落石的威脅上路,這根本不僅只在「玩命」,同時也是「賭命」了。
因此,中國官媒與其批評台灣不重視旅遊安全,不如深思為何陸客團出事致命的比例特別高?理解其中因素後,應該呼籲其國民抵制這種玩命式的旅遊型態,或乾脆要求其政府禁止人民參加搶行程的低價旅行團。
至於台灣呢?政府跟業者都必須明白,那種「賭命行程」每出一次包,就重創一次台灣的觀光形象,長久以還,恐怕連很少出事的日、韓遊客都會受到輿論的負面影響,視遊台灣為畏途吧?一旦如此,我們還憑什麼賺觀光財呢?搶食這種低價陸客團,真的有利可圖,抑或根本是殺雞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