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亮醫事新人 語言治療師少人懂

林亭妤 2016/07/19 18:15 點閱 12601 次
語言治療師陳曉依19日表示,目前對於工作樂在其中。(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語言治療師陳曉依19日表示,目前對於工作樂在其中。(photo by 林亭妤∕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語言治療師主要是負責治療吞嚥困難、溝通障礙的病人。」接受表揚的北醫語言治療師陳曉依19日表示,多數人還不太了解語言治療師的專門職責,她解釋,只要病患有口吃、溝通障礙、吞嚥困難、發音清晰度等困難,都是語言治療師的治療範疇。

衛福部19日舉辦「第二屆優良暨資深典範人員」頒獎典禮,在27位榮獲「閃亮新人獎」的各類醫事人員中,目前任職於台北醫院的語言治療師陳曉依在受訪時表示,他們有時候評估一個個案就要花2小時,且每一個個案的治療策略都不同,尤其他們接收到最多的個案是因發展遲緩而有溝通障礙的孩童、中風後有吞嚥困難的人。

治療手法不盡相同

「就算要治療發展遲緩孩童的溝通障礙,也要評估出孩童的優劣勢。」陳曉依解釋,每個小孩的學習優勢、注意力、學習持續力和學習動機都不同,有些小孩有理解能力但無法表達出來、有些小孩反之、有些小孩更是兩個能力都沒有,治療師需根據每個個案的不同,發想治療策略。

「有吞嚥困難的個案,常見治療策略包括運動、改變食物的材質。」陳曉依指出,吞嚥困難常可見於中風、老化、頭頸部癌症、或車禍造成後遺症的病人。中風病患的脖頸某側肌力可能較不足,這時治療師就會評估、協助從另一邊吞嚥,也會告訴家屬病人吞嚥之後若出現咳嗽情況,應準備哪些食物給病人。

部立醫院較重品質

陳曉依也指出,他們的個案治療一次只能面對1至2個病人,不像坊間有些治療師被壓榨、要求做團課,一次要面對10多個病人。她說,她會請個案的家長進治療室陪同,第一時間聽清楚治療師的解釋和診斷。

「雖然工作量偏大,我還是樂在其中。」被問及一天工時有多長,陳曉依坦言,通常一進治療室後就出不來了,一天需治療14~15個病人,治療師會陷入無止盡的策略發想中,偶爾5點下班後需要加班寫個案。曾到美國留學觀摩過的她認為,國內外醫療環境差異真的很大,台灣目前的健保環境更讓治療師無法比照國外的治療手法給予病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