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實習記者吳和謙新竹報導】猶太裔美籍物理學家傅利曼(Jerome Friedman)於12日蒞臨清華大學名人堂,分享其獨特的人生歷程。傅利曼教授
最為人所知的物理成就,便是發現了宇宙基本粒子「夸克」的存在,並因此成為199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得主。
傅利曼原先是個擅長畫畫的文藝青年,在閱讀了一本有關於相對論的小說後,才轉而踏入物理研究的領域。
在中學時代,傅利曼修習的是藝術學程,並屢次獲得學校的獎學金肯定,是個不折不扣的文藝青年。但一本相對論的小說,引發了他對宇宙起源與真相的興趣。雖然藝術與物理學看似毫無關係,但傅利曼認為學習藝術所累積的「圖像記憶」,給予他對於抽象的物理學,能有更生動的假設與想像。
而他的研究所物理學指導教授─費米(Enrico Fermi),亦是諾貝爾得主。在如此優秀的教授底下做研究,傅利曼表示壓力固然很大,但費米教授在教導繁複的物理學時,擅長以簡明扼要的說辭細心指導,跳過繁冗的公式推導過程,以便學生能充分理解,毫無學者架子。
傅利曼正式發現夸克存在的時間是在1967-1975年,他任教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時期。1970年代末期,傅利曼透過電子加速器,直接證明了夸克的存在。而夸克的理論在形成之初,由於論點過度前衛,尤其是在「分數電荷」的概念,引發學界噓聲不斷,甚至連傅利曼及研究團隊都難以置信。
談到中小學的科學教育,傅利曼認為,學校往往塞給學生過多的公式與習題,以至於學生喪失對於科學的熱情。他強調,引發學生興趣是教育中最為重要的一環,不必執著於知識的灌輸,知識是能在往後的大學教育補足的。最後也勉勵所有大學生能將熱情與工作結合,因為熱情是能使我們努力不懈的唯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