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亭妤台北報導】「K他命是管制的三級毒品,但未來有可能可以拿來治療部分憂鬱症患者!」北醫大教授藍亭22日指出,大腦中一名為GABA的化學物質,可轉移負面情緒及思考,而K他命就是GABA類的化學物質。精神科醫師毛衛中表示,藍亭所提出的是新假說,國內外目前有許多證據在支持,但是還沒有最終結論。
台北醫學大學人文暨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藍亭22日在「越自我、越憂鬱?」記者會上表示,研究發現利用腦電波(EEG)及功能性核磁共振掃描(fMRI)的影像學檢查,掃描量測大腦PACC區域,發現在這區域Glutamate濃度較高的人,憂鬱傾向也較高,他認為,或許可以因此而把有憂鬱傾向的人找出來。
GABA轉移負面思考
「大腦中的化學物質Glutamate和人的憂鬱情緒有關,Glutamate的濃度越高,憂鬱傾向也越高。」藍亭表示,部分憂鬱患者的本質是想太多關於自己的事情、把不好的情境挪移到自身上、將自己困在負面的情緒泥沼中,而Glutamate有活化自我相關的作用,一旦濃度升高,就容易想不開而有憂鬱傾向。
「而研究顯示,大腦中另一種化學物質『GABA』,和『Glutamate』就如同翹翹板的兩端,可以兩相抗衡。」藍亭解釋,GABA具有抑制自我相關功能的功能,可扮演剎車角色,轉移負面的思考和情緒,並能正向面對事情。
藍亭表示,一篇2015年由英國倫敦大學發表的考科藍回顧說明,比較11種Glutamate調節藥物後,只有K他命治療憂鬱症的療效比安慰劑還要好,雖然在兩周之後效果隨即消失,但第一個星期的持續治療都是有效的。他說,如果把K他命用在大腦PACC區Glutamate濃度偏高而出現憂鬱傾向的患者身上,或許可望出現全新的研究結果。
新學說尚在實驗
精神醫學會理事長周煌智表示,「Glutamate和憂鬱症的相關性,目前都還只是實驗階段,未有定論,也有人說使用安非他命可抗憂鬱,但都只是『可能』,萬一失效會更糟糕!」
三軍總醫院精神科醫師毛衛中指出, Glutamate研究是有別於傳統「單胺學說」的新假說,目前這個新假說並沒有結論,但未來若經證實有關聯,最大的福祉在於研發出有別於傳統的全新藥物,看臨床試驗中是否能治療目前憂鬱症中1/3的「難治型」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