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記者的專業與自律(彭蕙仙)

彭蕙仙 2016/06/12 19:12 點閱 1757 次
國民黨主席在「洪素珠事件」後,特地南下高雄探訪被洪素珠辱罵的榮民。(photo by 網路截圖)
國民黨主席在「洪素珠事件」後,特地南下高雄探訪被洪素珠辱罵的榮民。(photo by 網路截圖)

洪素珠事件讓許多人開始關切「公民記者」的專業性、報導的可信度等等議題。人人都可以是公民,但是,人人都可以是記者嗎?只要會寫、會攝就可以擔任記者的工作嗎?做為一個報導者,除了熟悉工具和技術,難道就沒有其他門檻了嗎?

以公民記者自居的洪素珠在公視成立的「PeoPo公民新聞」網站平台上發表過2千多則報導,1千多則影音,累積了4百多萬的瀏覽量,並且因為「有系統地記錄鳳山地區小人物的故事」,在2009年獲得公視表揚,得到獎座。而她的報導除了多篇批評外省人是「中國難民」外,還有「嫁給中國難民的本土台灣女人,比日本時代的慰安婦還不如」等言論。然而,在這次事件之前,幾乎沒有人對這樣的內容提出異議或抗議。

公視從不審查內容?

公視表示,PeoPo公民新聞只是一個平台,所有的內容由發表的公民記者負責,公視不會審查新聞的內容,過去不會,以後也不會,但強調,「公視不認同任何涉及族群仇視與分裂社會的言論」。同時,任何一個加入平台的公民記者,即表示同意遵守《公民新聞平台使用規範》以及《公民記者自律公約》,且《規範》與《公約》是具有法律效益的,倫理規範中包括了「不使用謾罵方式處理新聞、不散播虛偽事實、進行人身攻擊。」等。

公民記者和傳統記者的差異是,自主性更強、報導的議題更多元;但也因為不隸屬於新聞機構,專業性和職業倫理可能缺乏把關。社會學家涂爾幹認為,合法職業團體的重要性在於發揮道德的中介作用。因此是否要將公民記者職業化,一直是討論如何管理公民記者時的一個選項。

涂爾幹表示,如果擔心職業化之後,公民記者會受到體制的箝制與限制,如廣告主的喜好、資方決定內容等,那可以考慮非機構化的職業化,也就是維持公民記者的自由與自主性,但可透過認證方式,授予公民記者類似「執業憑證」的證件,有這樣憑證的人才能宣稱自己是公民記者。

而發給憑證的條件可以包括取得相關專業訓練的證書,換句話說,必須進行過一定的專業訓練後才可以成為公民記者,並且每隔一定時間後還要再進行專業更新,才能繼續取得公民記者的「執業憑證」,並據以進行報導的作業。畢竟一旦稱為「記者」,就必須遵守記者這個身份該有的專業和倫理。

公民記者也要把關

因此,台灣需要對公民記者的報導內容有品質把關的單位,也要有提供訓練專業記者的教育課程。目前台灣有一個由傳播學者與獨立新聞工作者所創立的《獨立媒體學院》,對有意投入新聞工件的人進行實務訓練,加強專業能力與技能之外,也提供必要的新聞倫理教育。洪素珠事件發生後,這類組織與功能的重要性益顯重要,包括公部門在內的多元社會資源,應考慮更多投入。

當然,並不是所有公民記者都如洪素珠一樣無良,事件發生後,一位公民記者在Peopo上的投稿寫道:「因為一個人的缺失,造成了對公民記者的質疑,這是我所不能認同的。因為我們是如此的謹慎戒懼!」任何規範總不如自律有效,期盼這個事件能夠成為個警誡,提醒公民記者除了有熱情,也要有紀律,並且時秉持著愛與關懷進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