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無限可能=無窮燒金窟

鄭羿菲 2016/05/29 18:04 點閱 372 次

在網路上夯到極點的名詞「新媒體」到底是什麼?資深媒體工作者張鐵志沒有定論,他認為全世界都在找尋、定義,這意味了無限可能。而我認為這是無限燒金窟。張鐵志在演講中分享了媒體財團化的可悲報導,我則補上了《天下》雜誌發佈的記者到車尾可信度。最後,我從張鐵志的演講中歸納了,新媒體=與民眾更生活化的對話,這樣的結論。

「現代,舊媒體逐漸死亡凋零,而新生的媒體,是大家都在尋找到底是什麼的東西,但相對來說,卻也有無限地可能性。」張鐵志這樣評論著新媒體環境,他舉例,衛報改變了傳統經營模式,而最新的消息是臉書想購買時代華納,準備進軍媒體界。2016年,新媒體的年代,網路上的絕大多數資源卻聚集在臉書及孤狗上,無論是傳奇標準性的報業,還是趁勢崛起的網路業,都在探索新媒體的可能性。

但這也是一個絕大的燒金窟,畢竟當初在盞盞燭光中摸索著照明可能性而發明了電燈的愛迪生,也燒了不少歲月。

記者的可信度

598期的《天下》雜誌發表了一份民調,在11類職業的調查中,民眾對於記者的信任度只殘餘34.9%,倒數第二,只比法官的28.4%多一點,但學過法律的人大概都會知道,法律有比美相對論的一套邏輯,而這一套邏輯與所謂的民情有極大的落差,不被民眾所接受也還算理所當然。張鐵志感嘆道,「我們的新聞媒體有多麼的可悲,它不會讓你真正關心需要關心的社會問題,只存在無意義的公共討論與辯論。」

「90年代的媒體還有所謂的書評版,但在90年代中期,消費者與商業主義襲捲公共領域,媒體記者的第四權終淪陷。」張鐵志說,這些都在90年代中期逐漸收攤。媒體業的財團化經營,及讀者喜愛閱讀的型態,造就了現在媒體記者們的「即時新聞」醜陋型態。身在記者圈,我明白所謂的即時,就是刪除了許多的求證,而蘋果用網友的打臉再更正的方式,也一再地將記者的可信度推下了懸崖。

經濟小於民主

張鐵志分享著自己從「旺報文化副刊」到香港「號外」雜誌等經歷,他把自己定位成,「做媒體要融入這個時代。」張鐵志運用媒體在與群眾對話,甚至提到香港青年人移民台灣有越來越多的趨勢。

我不盡在想著,台灣諸多的媒體,包含我自己,都在寫著陸客減少、經濟衰退等新聞,但是「在討論經濟往下掉之前,我們能不能談論台灣的民主?」否則香港的青年人怎麼會趨往台灣呢?不就是因為中國開始壓抑香港的民主與言論了嗎?我們討論著GDP的同時,是不是也把靈魂賣給了惡魔呢?

與民眾對話的方式

張鐵志接著分享自己從號外歸台後,加入運作端傳媒、政問等不求即時,只求寫深入的媒體。他認為,「輕薄短小的文章是錯的,這是最可悲的媒體型式,深度報導儘管寫了3000字、10000字,只要是好內容,更值得被民眾探討、分享。」但他也提到,「新媒體界的報導不再只是把文字、照片扔到網路上的形式,而是要把文字、設計、工程師當成一個團隊,研究一篇報導如何對民眾說故事。」

「懶人包、美學設計、遊戲等等方式,都是我試著跟民眾『對話』故事的方式。」張鐵志說,美學設計是這一世代的青年們不同的興起方式,而他也曾用遊戲跟民眾探討急診室的醫師會遇到什麼問題,用輕鬆的方式談論艱澀的社會議題。

我覺得,或許以往文字佔了一篇文章中要傳遞想法的重要性有80%,但現在文字可能只佔了40%,需要其他的美感設計等方式抓住民眾的眼球,但絕對不是「圖文不符」及「殺人標題」等荒誕又廉價的方式。

然而文字記者的訓練若扎實,往後的內容企劃絕對少不了這樣的一個角色,因為深度內容只有他能更有邏輯性地去構想,但同樣的文字少了「新創意」也無法與社會對話。


鄭羿菲
snowmoonfox-hotmail-com

2015年踏入媒體記者行業,畢業於輔仁大學法律系,曾在輔大姐妹校「中國人民大學」擔任法學院交換生,親身觀察中國大陸官方與民眾對台灣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