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斃一了百了? 教化可反敗為勝

鄭羿菲 2016/05/11 19:54 點閱 10738 次
建構受刑人悔過、受教化的環境,媒體與社會大眾都有責任。(photo by Stéphane Lavoie on flicke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建構受刑人悔過、受教化的環境,媒體與社會大眾都有責任。(photo by Stéphane Lavoie on flicke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鄭羿菲台北報導】「社會產生犯罪問題不會因為隔離或槍斃就解決,應從『預防犯罪』角度多思考。」更生團契牧師黃明鎮嘆道。針對捷運殺人犯鄭捷迅速槍決,多位法界與矯正專家談起來不無感嘆,重案受刑人的教化不容易成功,但在社會、犯罪學研究等領域,都有防範未然的重要意義。

捷運江子翠站殺人犯鄭捷在10日晚間槍決伏法,但留給台灣社會的議題除了死刑、教育、社會制度的探討外,受刑人接受教化重回社會的議題也備受重視。曾擔任法官的律師陳業鑫受訪時點出,法官在宣告刑罰時,會思考受刑人有沒有教化可能性,「其中犯罪前的行為、動機、犯罪後是否有具體悔過行為、及成長背景等要素,都會是法官的思考點。」

以鄭捷犯案時神智清晰、犯後多次表達不願道歉、又在眾目睽睽下犯下重案證據確鑿爭議較小,法官自然會認為罪責過重,沒必要考慮教化。

曾任警官、一生以矯正受刑人為志業的「監獄先生」黃明鎮表示,近30年在各監獄奔波,的確看到許多犯下重大案件的受刑人悔過,「這些受刑人會向被害人或家屬道歉、想辦法做手工賺幾百元或省吃儉用家裡寄來的錢,盡力賠償被害人。」在黃明鎮的輔導下,死刑犯溫錦隆、施曙彧、陳進興在槍決後都捐出器官,十大槍擊要犯的劉煥榮也在服監過程中,多次協助勸撫受刑人。

「這些都是受刑人受教化、被幫助後的改變,難道社會不該朝這樣的方向做嗎?」黃明鎮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每個受刑人會犯錯,是因為社會、家人沒有在適當的時機幫助他們,哪怕是被宣判死刑的受刑人,社會也有責任拉他們一把,讓他們在犯錯中成長。

黃牧師說,社會犯罪問題的產生不會因為隔離或槍斃某些人就解決,基督教倡導用愛救贖,只有愛才能根本解決每個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