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謝宜帆台北報導】「好話」是什麼?多久說一次?董氏基金會與遠傳電信19日共同舉辦「好話相傳,快樂遠播」記者會,公布全台首次「兒童青少年鼓勵語詞與情緒關係調查」,發現家庭、同儕是否說好話會關係到學童的表現,有近4成兒童青少年表示,已有許久沒聽到好話、另有3成2的兒童少年已有超過一周的時間沒聽到父母說鼓勵的話。
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學童在表達鼓勵相關語詞時會出現「GAP」現象,會因為性別(Gender)不同有表達差異、對不同年齡(Age)的對象,說好話的頻率也不同,以及學童會有目的性(Purpose)地希望獲得他人鼓勵。
家長應以鼓勵取代謾罵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指出:「常說好話,越能感到快樂自信。」學童對於好話前三名的認定,依序是「讚美的」、「鼓勵的」、「會讓感覺好的」,男生認為好話是「讚美的」比例最高,女生則是「鼓勵的」語詞,顯示性別差異。
進一步分析後,發現學童說好話仿效的對象,以「媽媽」佔最多數,達25%,爸爸僅9%。因此,家長要以身作則,在生活中多以「你很好」、「你很棒」來取代其他負面語詞,同時因應不同性別、年紀所認知的好話,給予回應。
報告也顯示,兒童青少年最希望聽到好話的情境分別是:心情不好(19%)、完成目標(19%)、課業表現好(18%),可見孩子在心情差,或是有特定目的時,會想被鼓勵。
SHE說好話簡單三步驟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教授董旭英說,許多人以為只有在消極、負面情境下才需要說鼓勵的話,其實生活中許多正面情境,例如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可以多說鼓勵正向的話。此外,鼓勵的話語是不分年齡或對象,師長也可讓孩子知道自己也需要被鼓勵,透過練習,慢慢培養孩子表達鼓勵別人的習慣,亦能讓孩子發展好的人際關係。
董旭英也特別指出說好話的3個小撇步,先從提升敏感度(Sensitivity)開始,觀察周遭可以讓自己說好話的人事物,再來是讓自己保有正向思考,養成每天說好話的習慣(Habit),最後享受(Enjoyment)回饋,留意對方聽到讚美語詞的表情回應,自己也能感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