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許瑋哲台北報導】懷孕會增加牙周炎及齲齒的發生率!台北醫學大學口腔醫學院院長蔡恒惠17日受訪時指出,懷孕期間會改變身體的賀爾蒙、增加進食的次數及孕吐,影響嘴巴環境導致蛀牙、牙周病等惡化。衛福部建議,懷孕婦女應節制甜食攝取,多吃纖維性食物,口腔昔出現症狀,請儘速就醫,懷孕期間定期接受口腔檢查及洗牙。
為配合20日「世界口腔健康日」理念,衛生福利部與牙醫師全聯會17日攜手合作,自3月21日至4月5日,舉辦「孕婦嬰幼兒親善牙醫院所」活動,提供孕婦及12歲以下兒童,於活動期間持健保卡至「孕婦嬰幼兒親善牙醫院所」就診,可享免掛號費之福利,以實際行動關懷孕婦及兒童口腔健康,建立「長牙就看牙,定期看牙醫」之正確觀念。
牙醫師全聯會指出,懷孕期間,常會有孕吐及偏好酸性食物等情況,讓口腔內部大大增加了導致齲齒的變形鏈球菌,增加媽媽罹患齲齒的機率,也增加小孩罹患的可能。蔡恒惠表示,母親嘴巴裡的細菌是會帶給小孩,母親若在懷孕期間沒照顧好自己的口腔問題,生產完後牙齒問題依然會存在。
根據衛福部調查顯示,民國100年台灣2至3歲兒童齲齒盛行率為31%,5歲兒童之齲齒率則高達79%。為喚起國人對兒童口腔健康重視,衛生福利部呼籲嬰幼兒之口腔保健應向前延伸至懷孕時期,且新生兒開始長牙就應到診所檢查。
衛福部呼籲家長,防止幼兒得到齲齒以哺餵母乳,可提供嬰兒最佳營養、刷牙時應擠用薄薄一層之含氟牙膏、減少含糖飲食,「為避免早發性幼兒齲齒,嬰兒自6個月大起應開始用杯子喝流體食物,滿周歲起應勸阻採用奶瓶餵食,且乳牙一旦萌發就要每天刷牙,刷牙頻率至少1天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