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後的精神救贖—呂紹嘉之《華沙生還者》(簡秀枝)

簡秀枝 2016/03/06 16:35 點閱 1785 次
由呂紹嘉指揮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拉縴人男生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共同演出。(photo by 簡秀枝臉書)
由呂紹嘉指揮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拉縴人男生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共同演出。(photo by 簡秀枝臉書)

剛過完「二二八」紀念日,聆賞完已故台灣旅美作曲家蕭泰然<1947序曲>,同樣創作於1947年的猶太作曲家荀貝格(Amold Schonberg , 1874-1951) 的《華沙生還者》,集朗誦、合唱與管弦樂團,以不和諧聲響,對古今獨裁暴政作厲聲控訴,肅殺凝重,令人動容。

朗讀生動

昨(4)晚由呂紹嘉指揮帶領NSO(國家交響樂團)、拉縴人男生合唱團在國家音樂廳共同演出。歷經海外專業聲音訓練的蔡柏璋朗讀,他以優雅英語發音與生動聲音表情,誦唸台詞,高潮迭起,流浪、悲劇與靈魂淨滌,共譜出感人的控訴篇章,是人道精神的宏揚,也是音樂對20世紀戰爭與迫害的再反思、再昇華。
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其殘酷與血腥,使人類體認到生命的可貴。戰爭帶來不只是毀滅,也是對於人性的考驗,考驗著人們面對殘酷殺戮世界的煎熬與絕望,看透了人性的黑暗面,如何能再度喚醒內心充滿無私奉獻的光明面呢?怎麼能夠再次激發人類追求和平、渴望和平的一面呢?
藝術的不朽正是提醒人們,無論身處多麼惡劣的環境,無論面臨多麼艱辛的處境,心中有善,就是美的表現。

音樂廳很猶太

昨晚的國家音樂廳非常的猶太氣息,因為荀貝格《華沙生還者》之後,接續演出的馬勒《第六號交響曲》都是猶太裔,雖然他們都為音樂藝術締造無可替代的偉大成就,卻必須被迫經歷「三重無國籍之人」的困境,成為永遠流浪的猶太人,遭遇令人唏噓,然而在音符的迴盪轉折間,帶領世人走過血腥創痛,最後放下一切,昇華性靈。
<華沙生還者>是荀貝格接受委託的創作曲,也是他的最後一闋大型管弦作品,寫實生動的音樂極短篇。運用12音音列作曲法,配合朗誦者及男聲合唱團、NSO樂團,作品中朗誦部分都是以「道白體Sprechstimme 」的方式表現。
所謂「道白體」演唱時,以相近但不精確的音高,表現出介於演唱與朗誦之間的音樂形式。在歌詞安排朗誦者以第一人稱訴說,吸引聽眾迅速進入他們所安排的音樂場景中,同時訴說自己身處華沙地道中猶太人的遭遇。

高唱聖經經文

一身黑衣衫的拉縴人男生合唱團,成排亭立於樂團後排,非常吸睛,配合台前字幕,同步秀出《華沙生還者》曲中朗誦者的中英全文,陣仗十足。久違的呂紹嘉,以白領結黑色燕尾服登台,顯得神采奕奕,有備而來,上演20世紀中,飛越人災人禍下的精神救贖與人道關懷。

《華沙生還者》以荀貝格自己受歧視的猶太人遭遇,以及週遭悲劇的背景,模擬猶太戰俘的心情,親撰台詞,向世人訴說二次世界大戰華沙集中營迫害猶太人的景況,字句血淚訴說惶恐不安心情,就在納粹德軍要將集中營全體猶太人送進毒氣室施予毀滅酷刑的當下,猶太戰俘齊聲高唱聖經經文(Sh'ma Yisroel),愛、信仰、生命尊嚴的叩別與昇華,直擊音樂廳觀眾的心靈深處,感動至極。尤其不斷提醒後人必須以悲劇為戒,銘記這種歷史傷害,同時學習不姑息養奸。

心靈的反撲

藝術,不管音樂美術或電影,是人類自省的最後防線。千古以來藝術家們,不分領域,無分膚色,他們冷眼旁觀著時局的變化,瞪大眼睛檢視政客、野心家嘴臉,然後付諸彩筆、圖像影音,如訴如泣,是吶喊,也是控訴,是良知的覺醒,更是心靈的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