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巴嫩總統難產 黨派惡鬥是主因(陳清泉)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5/12/06 19:44 點閱 1687 次
目前穆斯林和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是70%和30%,形成少數族群的基督徒總統統治多數穆斯林。(photo by Wikipedia)
目前穆斯林和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是70%和30%,形成少數族群的基督徒總統統治多數穆斯林。(photo by Wikipedia)

正當全球焦點放在伊斯蘭國 ( IS )和氣候峰會之際,持續一年半的黎巴嫩總統選舉危機依然無解,短期內國內各黨派若無法妥協,恐怕權力真空的狀態還會繼續一段時間。黎巴嫩國會已經是第32次延後舉行總統選舉,各黨派無法取得總統人選共識的情形下,要在下一次的投票順利出新總統恐怕也不樂觀。

國家統治雖不可一日無君,對黎巴嫩來說也非第一次,2007年就曾上演總統職位無人遞補的政治鬧劇。黎巴嫩總統選舉係由議會間接選舉產生,前總統蘇萊曼於2014年5月25日任期屆滿後,因憲法規定總統需由基督教馬龍派人士擔任,任期6年,不得連選連任,再加上必須2/3以上國會議員出席的情況下才能舉行總統選舉投票,而國內黨派、教派林立,各方都要求分配權力的情況下,政治惡鬥的結果,使得推遲總統選舉成為常態。

【宗教差別待遇衝突】
黎巴嫩政府長期以宗教分類統治國家,族群政策形成不同宗教信仰者在政治和社會的差別待遇,是黎巴嫩教派衝突的主因。為維持權力平衡,各教派經由政治協商,確立政府體制:總統由馬龍派基督徒擔任,總理是遜尼派穆斯林,國會議長必須是什葉派穆斯林。

目前穆斯林和基督徒佔總人口的比例,大約是70%和30%,形成少數族群的基督徒總統統治多數穆斯林,一旦權力分配不均造成相對剝奪感,議會各黨派陷入政治僵局,就很容易出現類似現今的政治危機,甚至國家機構面臨癱瘓失能的景況。

【黨派之爭政治分裂】
今年8月,首都貝魯特的「你很臭」示威運動,迫使當局動用安全部隊鎮壓眾,正是政府失能的寫照,這場源自關閉黎巴嫩最大垃圾掩埋場,導致垃圾在四處泛濫的示威運動,禍首就是黨派之爭造成的政治分裂。

問題在於,總理薩拉姆是由已缷任的蘇萊曼總統任命,雖因總統缺位受委任,得行使總統的權力,但在國會各黨派制肘下又無實質權力,加上國會始終無法達到2/3以上國會議員出席選舉總統,政策無從落實才是主因。

黎巴嫩國會已經是第32次延後舉行總統選舉,各黨派無法取得總統人選共識的情形下,要在下一次的投票順利出新總統恐怕也不樂觀,政局隨時可能因總理薩拉姆辭職而崩壞。總統難產的政局動盪,以及敘利亞內戰和IS危機相乘效果之下,一旦IS勢力滲入貝魯特,將為貝魯特帶來更大的安全威脅。黎巴嫩「無君之國」的情勢會如何演變,且待下回國會議員能否選出總統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