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無辜、良善的穆斯林們,卻因IS慘無人道的無差別殺戮,無端捲入污名化穆斯林,敵視穆斯林群體的環境中。(photo by Francisco Osorio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ystem/assets/images/000/023/475/big/%E5%9C%96%E8%AA%AA%EF%BC%9A%E6%9B%B4%E5%A4%9A%E7%84%A1%E8%BE%9C%E3%80%81%E8%89%AF%E5%96%84%E7%9A%84%E7%A9%86%E6%96%AF%E6%9E%97%E5%80%91%EF%BC%8C%E5%8D%BB%E5%9B%A0IS%E6%85%98%E7%84%A1%E4%BA%BA%E9%81%93%E7%9A%84%E7%84%A1%E5%B7%AE%E5%88%A5%E6%AE%BA%E6%88%AE%EF%BC%8C%E7%84%A1%E7%AB%AF%E6%8D%B2%E5%85%A5%E6%B1%A1%E5%90%8D%E5%8C%96%E7%A9%86%E6%96%AF%E6%9E%97%EF%BC%8C%E6%95%B5%E8%A6%96%E7%A9%86%E6%96%AF%E6%9E%97%E7%BE%A4%E9%AB%94%E7%9A%84%E7%92%B0%E5%A2%83%E4%B8%AD%E3%80%82%28photo_by_Francisco_Osorio_on_Flickr_%E2%80%93used_under_Creative_Commons_license%29.jpg?1447846343)
美國國務卿凱瑞前往巴黎哀悼恐攻罹難者時,痛批IS是一群「心理變態的怪物」,凱瑞或許忘了他眼中的「怪物」,正是美俄冷戰體制下的產物。世人對伊斯蘭教義認知的不足,以及對穆斯林的誤解,積重難返的刻板印象漸次將極端邊緣的穆斯林推向暴力、衝突、仇恨的深淵。
1979年,蘇聯基於擴張中亞附庸國「緩衝區」的戰略需要,揮軍阿富汗,使之成為美、蘇對峙下「緩衝國」,藉此保護蘇聯免於受到美國從國土西南部的威脅,但蘇聯也因此陷於10年的泥沼戰,最後導致蘇聯解體。
【從聖戰士到反政府】
美國利用阿富汗戰爭,以「伊斯蘭對抗共產主義」大義名分,號召並動員來自埃及、巴基斯坦、中國新疆的穆斯林聖戰士(mujahideen)協力參與反蘇游擊戰。阿富汗戰爭結束,戰場上的國際歸返故土,無法得到應有的政經地位,立足穆斯林社會地位的情況下,逐成為反政府的主力。
與此同時,蘇聯走向強弩之末,受經濟重創和民主化影響的蘇聯解體,美蘇冷戰隨之結束。阿富汗內戰並未停歇,滯留境內的聖戰士,以「塔利班」之名崛起,成立神學士政權統治阿富汗;來自埃及的聖戰士成為反穆巴拉克以及推倒穆巴拉克政權的旗手。
返回巴基斯坦喀什米爾的聖戰士,則成為激化印、巴喀什米爾領土爭議的主力;維吾爾自治區的聖戰士成為反抗中共鎮壓「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的武裝力量。第一次波灣戰爭提供國際恐怖組織以跨國性武裝連帶呈現世人面前的戰略機會,海珊成為反美聖戰士的創始者。
【反恐戰爭分裂穆斯林】
1980年代是美國聯合聖戰士武裝集團挾擊蘇聯,並預埋日後恐怖主義向全球擴散、賓拉登和「基地」組織崛起的趨動力。正是由於美國的資助和訓練,賓拉登和「基地」組織於2001年發動「911事件」,之後,小布希政府以國際反恐聯盟發起的全球反恐戰爭,則是美國聯合俄羅斯和其他強權共同對付激進聖戰士集團。
這場永無止境的反恐戰爭,目的在清剿恐怖組織的興亂,卻要眾多穆斯林們付出被誤解、排擠,甚至攻擊的代價。吸引強權國家和全球媒體關注是伊斯蘭國(IS)發動巴黎恐襲的意圖性結果,然而,更多無辜、良善的穆斯林們,卻因IS慘無人道的無差別殺戮,無端捲入污名化穆斯林,敵視穆斯林群體的環境中。
世人對伊斯蘭教義認知的不足,以及對穆斯林的誤解,積重難返的刻板印象漸次將極端邊緣的穆斯林推向暴力、衝突、仇恨的深淵。凱瑞之言差矣,
殊不知,IS根源的彼方,正是由於國際強權的權力競合與爭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