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慢慢走 馬習輕舟待歷史評價

林意玲 2015/11/09 00:20 點閱 5421 次
毋寧用「樂見其成」,來看待這一次馬習會的關鍵性、也是初步的突破吧。(photo by 中央社)
毋寧用「樂見其成」,來看待這一次馬習會的關鍵性、也是初步的突破吧。(photo by 中央社)

【台灣醒報馬習會隨行記者林意玲特稿】「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中的兩岸,雖然指的是長江的兩岸,不是海峽的兩岸,但是攸關兩岸關係的馬習會輕舟,已然在18小時的來回行程中有了重大的突破。一周之前,任何最樂觀的人,也不會料到66年冰凍的兩岸關係,可以在不遠的新加坡,有了歷史性的一握。

然而馬總統是在行前被反對黨唱衰、抗議、指責,絲毫不領情下,走出國門的,直到與世界級的領袖習近平親切握完手,面對媒體、回到台灣,依然是無數放大鏡檢驗、招供與嘲諷,有人說,歷史性的創舉,需要歷史性的眼光與時間,才能評估其成敗得失。

追根究柢,在台灣社會裡,族群認同、歷史仇恨、黨派對立,早已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互信瓦解,前美國在台協會理事主席包道格說得好,中共對台灣越友善,臺灣人越害怕;這是現況與現實。

所以當馬總統與他的幕僚們沾沾自喜於為國家、為區域和平做出貢獻時,殊不知由於大家對馬不支持、不期待、不領情,這一趟馬習會註定得不到太多喝采,只能等待實質成果出現,或未來歷史的評價。

民進黨批評馬總統軟弱(也可以說是君子修養),從馬習握手畫面也可以看出,比馬還要小3歲的習近平卻是比馬顯得霸氣、江湖,反襯馬的氣質儒雅。兩人既可會面,馬自然會思索在這好不容易的初見面,是要針鋒相對的展現主權立場,求一步到位而惹得雙方尷尬,還是點到為止、徐圖後計?

所以兩岸相見,應該是初步交換意見,重點在傾聽,馬的職責除了表示立場之外,還在於要把民眾的心聲清楚傳達,習近平如今肯定是近距離,一字一句的聽清楚:臺灣人要的是甚麼、怕的是甚麼了!

當然,聽見是一回事,做出來又是一回事,只是若對岸真得做到了,又要多少時候冰雪才能真正融化,歧見與成見才能真正化解;而擺盡宗主國姿態的中國,又要多少努力(包括她的民主化與人權),臺灣人才會甘心樂意放棄台獨主張,熱切想要回歸那一個大國呢?

對於所有期待馬總統「畢其功於一役」的人,自然還是可以有話指責,但我們毋寧用「樂見其成」,來看待這一次馬習會的關鍵性、也是初步的突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