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不友善 收養家庭常受傷

賴仲偉 2015/11/03 20:25 點閱 6606 次
兒童福利聯盟3日呼籲民眾,以尊重收養孩童為優先考量,避免無意見的言語傷害。(photo by賴仲偉/台灣醒報)
兒童福利聯盟3日呼籲民眾,以尊重收養孩童為優先考量,避免無意見的言語傷害。(photo by賴仲偉/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賴仲偉台北報導】調查顯示,高達66%的收養家庭曾受過不友善言語的傷害,其中以「這孩子真可憐,你們真是有愛心」、「孩子要是回去找他親生父母,你就白養了」的比例最高。社會局兒少福利科科長王惠宜呼籲,民眾面對收養家庭時,應以尊重孩童為優先考量,避免無意間造成言語傷害。

社會對「收養」普遍存在刻板印象,收養家庭經常需要面對旁人帶有偏見或歧視的言語。兒童福利聯盟文教基金會3日公布「不友善收養家庭用語」調查結果,高達66%的收養家庭曾受到不友善的言語攻擊,其中又以「這小孩好可憐,你們真是有愛心」及「孩子以後回去找他親生的爸媽,你不就白養了」各超過三成的比例最高。

「語言是很有殺傷力,不恰當或帶有刻板印象的話,會使善意的關心無意間變成傷害。」兒福聯盟處長白麗芳表示,社會大眾仍習慣將養育孩子視為投資,期待要得到回報。然而,收養被簡化成善行,就會隱含著被收養的孩子是被救助、施捨的對象,而不是「一份親子關係的誕生」。

「每個孩子成年了都會離開父母,這是很正常的事。」收養一位女童已有9年的蕭爸爸說,其實親生兒女同樣有「難管教」或「與父母不親」的問題,社會不應該透過有色眼鏡去看待領養的孩子,而「領養」不單單是一個愛心的舉動,更是一對父母渴望組成家庭的方式。

王惠宜呼籲,不要忽略孩子的感受,民眾在面對收養家庭時,應秉持「以問候代替關心」、「以關心代替好奇」、「尊重孩子、避免傷害」、「支持全家、信心加倍」等友善語言,例如在詢問孩子的過往家庭背景時,先想想自身是出於關心,還是出於窺探他人隱私的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