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見台灣職業運動生機(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5/10/26 17:09 點閱 2077 次
中華職棒大聯盟26年總冠軍賽,12萬多人次的觀賽球迷打破記錄,且都是花錢買票進場,不是被動員免費而來。(photo by CPBL中華職棒臉書)
中華職棒大聯盟26年總冠軍賽,12萬多人次的觀賽球迷打破記錄,且都是花錢買票進場,不是被動員免費而來。(photo by CPBL中華職棒臉書)

中華職棒大聯盟26年總冠軍賽,打到第7場才分決定了「台灣第一」,破記錄的12萬多人次的球迷,都是花錢買票進場,不是被動員免費而來,球團企業的收益,不只顯現在票房的帳面上,還獲得品牌形象的無形回饋,台灣的職業運動,已經形成另類的公民運動,比政治更具吸引力。

從職棒元年的4隊,到26年後仍然是4隊的規模,期間最多時曾經有8隊,雖然遠不如美國、日本和韓國,以及正著手推動職業化的中國棒球聯賽,但是從兩個聯盟合併為大聯盟,以及歷經4度假球疑雲,到今年的台灣大賽的盛況,熱衷的球迷不僅回穩,年齡層分佈也平均。

這種盛況也歸功於4支球團企業的行銷,過去母企業養球隊、養人,甚至認養場地,每一年幾千萬到上億元的虧損,也間接因沉重負,擔拖垮集團的財務,有些經營不善的球團最終落得解散的結局,從職棒元年創始的4隊,至今僅剩統一獅仍然屹立不搖。

中華職棒是在三級棒球走下坡的時代應運而生,當時看來頗具冒險精神的一步險棋,卻成為觸底反彈的契機,聯盟及球團企業只能憑著國外職業運動的經驗「打帶跑」,在1999年陳金鋒被美國職棒道奇隊網羅、2000年王建民加入洋基隊,及2013世界棒球經典賽等重大國際賽事驚豔的戰蹟,又形成全民瘋棒球的榮景再現。

職業運動也帶動球團企業和周邊企業策略結盟的冠名贊助,通過認養主場的屬地模式,把老舊棒球場改建翻新,球員也一如國外的職業運動員,能夠延續業餘時代的動力,待遇上提高,社會地位也不可同日而語,影響所及,還包括三級棒球的蓬勃發展,以及如今年台灣大賽最後兩場,請身障兒開球的社會公益形象。

除了職棒的4支球團,青棒從金龍旗到黑豹旗,已經累增到160幾支球隊,城市球隊和業餘球隊也有10幾支,代代都有出類拔萃的新人輩出,也有不少被美日職業球團鎖定,球員的來源既已源源不絕,就需要更多企業長期投入,讓棒球這項公民運動更活絡,更見台灣國球繼往開來的契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