悶又冏,台灣中了什麼魔咒?(戴肇洋)

戴肇洋 / 台灣綜合研究院研究員兼商業總會財金委員會委 2015/10/15 15:05 點閱 1692 次
社會和諧基礎流失,朝野互信薄弱,藍綠統獨爭議糾葛下陷入意識形態對立。圖為台灣立法院的議場外。(photo by Wikimedia)
社會和諧基礎流失,朝野互信薄弱,藍綠統獨爭議糾葛下陷入意識形態對立。圖為台灣立法院的議場外。(photo by Wikimedia)

由於歐日經濟動能不足,造成景氣低迷徘徊、中國經濟「新常態」已形成軟著陸、新興國家經濟債務劇增亦導致進口萎縮,使得今年台灣經濟在內外環境動盪衝擊下,面對「破1」、「保正」的成長困境,社會則是在對立不安的陰霾氛圍中,陷入「悶」、「冏」之信心危機。

回顧過去多年以來,雖行政團隊以重建經濟活力、建立社會公義為願景,提出不少策略方案,竭盡心力從事改革,但為何仍使台灣經濟、社會瀰漫不安與焦慮。探究其原因,乃是來自內部許多魔咒糾葛,讓我們的社會和諧互信基礎不斷流失。包括:

【社會和諧基礎流失】
其一,朝野互信薄弱,藍綠統獨爭議糾葛下陷入意識形態對立。此種非我族類、堅壁清野心態,不但讓國際企業對台投資失去信心,也讓頗和諧的台灣社會嚴重撕裂,從之前的美牛開放進口談判,至近年的兩岸經濟合作相關協議,均是明顯實例。

其二,官民對話不足。這些從之前的油電價格雙漲、證所稅制復徵,至最近的退休年金改革、核四安全公投等,其所引發的爭議,除政府部會橫向協調不足外,均是因官民溝通對話不足,導致不同群體尖銳對立,甚至造成國家資源嚴重耗損。

其三,法制不彰民粹至上。面對已逐漸發展成熟的台灣社會,部分法令在法制過程中,忽略經由公開辯論及表決程序取得結果,反而動輒在政黨協商或在利益交換疑慮下達到共識。換句話說,此種假藉民意所進行的民粹法制,不但捨棄社會公義,罔顧民眾需求,而且使得部分立意頗良好的法令支離破碎,甚至造成增加國家財政負擔。

【官員紀律鬆散】
其四,政策反覆不定。過去我們很幸運地在一群官員夙夜匪懈、勇於任事積極態度下,公共政策以庶民的福祉與社會之公義為出發,讓我們的社會資本累積為國家進步發展的力量。現今則是,宏觀的政策不多、前瞻之措施有限,尤其部分公共政策思慮欠周、反覆不定,凡事敷衍、推諉。再加上極少數的官員紀律鬆弛,反讓部分利益財團橫行介入,引發許多民怨民怒。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面對即將來臨的2016總統與立法委員之大選,希望朝野政黨在迎接頗激烈的競爭中,均能以宏觀前瞻的思維,深入了解目前台灣經濟已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與危機,同時以更加謙卑的心態,體會社會所迫切期待的公義與和諧,提出再造台灣經濟的創新政策措施,俾以重塑台灣社會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