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韻如台北報導】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 。彰基醫院副院長院孫茂勝醫師表示,「不動」是造成血栓的主因,在院內加護病房有患者躺太久、手術太久,或是中風造成肢體無法自如者,都需預防血栓塞,院內也會讓在過去家族史中有抗凝血酶缺乏的婦女,在懷孕、生產時使用抗凝血劑,以降低血栓的風險。
孫茂勝說,血栓症是動脈或靜脈中血管阻塞不通,有血栓形成,動脈血栓包括腦中風、心肌梗塞及末稍動脈阻塞等;靜脈血栓則包括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及門靜脈栓塞等,而不明原因靜脈血栓症約有50%是先天性遺傳,國人不容忽視。
台灣血栓暨止血學會理事長沈銘鏡教授則表示,有些家族成員過去有血栓的病史,在有凝血功能異常的病人身上,一旦身體處於血液滯留時,沒有好的凝血功能便會造成可怕的後果,而抗凝血酶缺乏就是一種遺傳性疾病,有的會下肢腫脹、疼痛以及患處皮膚變褐色,嚴重者會下肢壞死,甚至肺栓塞而導致休克、死亡。
「根據研究數據,白種人的靜脈血栓症大人每年發生率大約每千人1~2人,45歲以後急遽增加,男人稍多於女人。」沈銘鏡說,台灣發生率較低,大人1,000人中每年發生率在0.5人以下,而靜脈血栓發生的原因包括開刀、懷孕生產、久臥不動、心臟衰竭等等後天性原因或是先天性遺傳。
國人常因飲食、生活習慣的不正確,使得血液裡增加許多膽固醇和脂肪,原本乾淨的血液變成混濁狀態,而加速血栓的形成,沈銘鏡強調說,除了服用抗凝血劑,但要有循序漸進的運動,以改善回到正常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