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改是台灣永遠不退燒的話題,其中,大學多元入學方案一直是爭論的焦點,支持者認為這套制度是改善聯考一試定終身與考試導向式學習的弊病,反對者認為多元入學徹底破壞了公平性,並且不利於社會階級流動,窮人無法翻身。
如今
所謂多元入學極有可能已經演變成「多錢入學」;持此論者以清華大學榮譽教授李家同為代表,他甚至寫了一篇名為「不要再折磨年輕人,改回聯招吧!」的文章來批評多元入學。
上個月許多教育團體組成國教盟連署推動改革多元入學方案就是相關的反對者集結,而他們主張最重要意見就是要縮減推甄的比例,因為大學入學推甄的比例已經高達六成五,在某些頂尖大學如清大、交大,甚至高達八成。參與連署的除了李家同之外,還包括了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中興大學校長薛富盛等百餘名教授。
【推甄優於指考】
中研院院士經濟學家王平主持的一項最新研究就發現,根據政大1999-2009年政大學生的學籍與入學前後成績資料進行迴歸分析。發現到不但不存在「多錢入學」的現象,甚至入學後學生的表現,也是推甄入學遠優於指考入學,這些在學表現與多元入學的連結探討是國內首次的研究成果,頗具參考價值。
換句話說,多元入學不但沒破壞「公平性」,甚至討論選才的「效率性」而言,推甄也是優於指考。
詳言之,迴歸分析顯示,政大來自五都以及高度城鎮化地區的學生比例跟之前相比並沒有增加,也沒有發現多元入學對偏遠地區或非明星高中學子出現不利情形。按照李家同這一方的意見,認為大部分的經濟與社會階層強勢家庭子弟會善用推甄的管道,利用其先天條件優勢,為其加分,但實證說明這樣的事情完全沒有發生。
【繁星最優 指考最差】
其次,也是最有建設性的部分,學者們在比較繁星推薦、個人申請、指考三者入學後的學業表竟然是繁星最優、個人申請其次而指考最差。也就是,儘管個人申請者的學測成績高於繁星,但仍不如繁星入學表現好。換言之,多元入學掄才的效率性其實並不差。
很有意思的是,研究也顯示,高中的低PR值(在校排名百分比)學生,儘管透過多元入學者的學測分數較低,但入學後成績並不差。也就是說這套制度雖然有助於在高中成績不好者進入大學,但他們在校學習並不差,代表了多元入學並未降低學生的平均素質。
如此來看,我們對於多元入學的憂心,極有可能僅僅只是自己扎了稻草人來射箭,真實的不利公平性與效率性的恐懼並不存在,勞民傷財的批評或許成立(的確申請六所學校所費不貲),但這只是小瑕疵而無大礙,同時將可以透過補貼來加以救濟,讓證據說話,才是我們公共討論品質提升的關鍵,否則徒然自己嚇自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