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南海造島計畫對上美國宣示自由航行權,美中競逐制海權,兩國戰略上的矛盾,預埋南海成為西太平洋海域的發火點。
南海緊張新情勢因美國的積極參與將益形複雜和敏感。美國要維持權力平衡,中國要突破均衡的現狀,儘管東南亞國家存在著東協的聯盟形式,但權力平衡還是握在美中的手上。
史派克曼(Nicholas Spykman)認為,歷史上各國為了控制毗鄰海域對周邊以及橫跨海洋進行擴張。如希臘試圖控制愛琴海、羅馬試圖控制地中海、美國試圖控制加勒比地區。
如今中國則展現控制南海的企圖心,南海對中國的重要性,一如加勒比海是「美國的地中海」,南海的地理位置和資源,將會成為「亞洲地中海」(Asiatic Mediterranean)的核心。
【南海之於中美】
美中兩國南海戰略的根本矛盾在於,美國視南海為連結東南亞國家的重要海巷(Sea Lane,為戰略用語,而商務上則稱海上交通線),強力主張公海航行自由。中國南海政策的主軸就是主權屬我,一旦南海問題國際化,將會導致外國勢力介入。因此,華府主張公海航行自由、多邊協商與尊重國際法解決南海爭議,被北京視為對中國主權的挑戰。
北京一再強調中國不擴張、不稱霸,對南海問題之解決,勢必重回2002年簽署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的共識與準則上,華府重返亞太略就必須修正制衡中國的島鍊思維,同時避免激怒北京,共同尋求務實合作機制,南海危機才有化解的可能性。
【屬「邊緣地帶」的南海】
「誰控制邊緣地帶、控制歐亞大陸;誰控制歐亞大陸,控制全世界」,全球最具權力衝突的場域是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區。南海在地緣戰略上的邊緣性格,權力衝突係來自於心臟地帶和邊緣地區的扞格,並連動邊緣地區內部的權力分佈,在權力互動過程中,處於歷史變動的核心地位。
換言之,「邊緣地帶」是權力競逐的起源。美國和東南亞各國若採取更積極的行動,試圖制衡中國在南海持續擴張勢力,由於涉及地緣戰略和能源核心利益的爭奪,只會激起因邊緣性格而起的更大權力衝突,無助解決現有的爭議。
【南海爭議結構性成因】
南海爭議有其結構性成因,在地緣政治上,位居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戰略要衝,又是原油供應的重要海巷;在地緣經濟上,1970年後發現豐富的海底石油蘊藏量,使得爭議加劇,各方都基於南海涉及國家的核心利益,對於主權的強硬立場,就難有讓步空間。
面對爭議,中、菲、越一方面藉駐軍或機艦巡邏捍衛主權,另一方面則以外交手段,提交聯合國斡旋解決,同樣擁有南海主權的台灣,則面臨兩難。北京希望台灣能夠在南海爭議上採取共同立場維護主權,華府則要求台灣與美、越同一陣線,台灣的任何選擇都動輒得咎。
亞太地緣戰略局勢正處於劇烈變動時期,牽動亞太地區的和平與安定,任何周邊國家,戰略管理稍有不當,勢必會因此付出代價。面對變動中的西太平洋海洋秩序,處在強權互鬥下的台灣,為國家永續生存和發展,必須嚴肅面對區域情勢的變遷,運用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等全方位政策手段,重新界定國家安全戰略謹慎因應變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