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鄭國強台北報導】客家先民飄洋過海、翻山越嶺,只是為了尋覓一個可生根之地。文化部日舉辦的探索客庄好風情「國民記憶庫,故事沙龍」活動,以「憶起來作客」為主題邀請,客家達人劉玉娟,在齊東詩社訴說著自己做傳統酸菜的記憶故事。
酸菜是客家的味覺印象,出生在雲林大埤鄉的劉玉娟,從小在家跟著媽媽學做以傳統古法奄製客家酸菜,笑稱自己是「芥菜的女兒」。她說家庭本身就是從苗栗搬到雲林的客家人,「長輩說,以前沒有冰箱,吃不完的菜就拿去曬乾,等到颱風來的時候沒有新鮮的蔬菜,就可以拿出來吃。」
芥菜可以做成多種客家料理,劉玉娟後來嫁到竹東一個五、六十個人的大家庭,要能做出給家族吃的多種菜色。她對芥菜的料理如數家珍,小棵一點、尚未完全成熟的芥菜可以做雪裏紅。大顆一點、快要可以收成的芥菜曬一下可以變成福菜,過年的時候則可做成長年菜,做成的酸菜可以拿來包粽子,也可以做客家板條捲。
「自己種過最大的約9斤,但是只能在台灣吃到酸菜的客家味道很可惜。」劉玉娟決定不受限傳統,發展真空包裝醃菜,她說,「剛開始種植1、2千棵,現在已經種4萬多棵,最辛苦的地方,要注意它的長成。」劉玉娟說,用真空包裝,才可以讓更多的醃製芥菜帶到海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