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軍買裝備卻不更換迷彩服(何義成)

何義成 / 文字工作者 2015/09/17 20:36 點閱 4415 次
國軍各軍種參演部隊除了教勤與後備動員等非實兵單位外,還有士兵仍是仿冷戰時期美軍野戰服式樣的舊款迷彩野戰服。(photo by Wikipedia)
國軍各軍種參演部隊除了教勤與後備動員等非實兵單位外,還有士兵仍是仿冷戰時期美軍野戰服式樣的舊款迷彩野戰服。(photo by Wikipedia)

國軍年度大戲漢光卅一號演習實兵驗證操演已近尾聲,在媒體鏡頭前幾乎都以國軍最新款數位迷彩野戰服亮相,但從軍方的青年日報報導或國防部發言人臉書網頁公布的照片發現,國軍各軍種參演部隊除了教勤與後備動員等非實兵單位外,還有士兵仍是仿冷戰時期美軍野戰服式樣的舊款迷彩野戰服,甚至參演部隊官士兵配備的頭部防護裝具,仍以二戰時期美式M1鋼盔佔多數。

在陸軍地面部隊有許多基層連隊尚未換補新款數位迷彩野戰服,還得將就著使用已二十年的舊式迷彩野戰服參演情況下,根本不需要用到數位迷彩野戰服的三軍統帥與高級將領卻優先配發新款數位迷彩野戰服亮相道理何在?

此情此景看在仍身著舊款迷彩野戰服參演的各軍種基層連隊官士兵,乃至曾服過義務兵役的一般青壯年齡層男性民眾眼中會作何感想? 陸軍為主的地面部隊特別是戰鬥單位常被譏為叫化子乃至乞丐兵。 陸軍為主的地面部隊戰鬥兵種單位編現比不足、募兵狀況門可羅雀其來有自。

相較於對岸共軍數年前開始全面換補數位迷彩野戰服和複合材料防彈頭盔等個人裝具,甚至於共軍各軍種均有針對其任務環境需求設計的不同款式專屬迷彩野戰服,在其不久前舉行的紀念抗日暨反法西斯戰爭結束七十週年閱兵亮相,令人印象深刻,不僅凸顯台海兩岸間的軍備競賽財力差距越來越大,也暴露決策階層的觀念差距。

國軍改行募兵制,在台灣社會人口老化趨勢顯著且出生率下降、人口年齡層分布逐年呈現倒金字塔形分布趨勢下,必須把受過長期訓練、投注可觀公共資源培訓供養的職業軍人,當成寶貴的高附加價值人力資產加以珍惜,如迷彩野戰服或防彈頭盔、防彈背心等諸如此類個人裝具,是一般軍人出操演訓值勤場合最常使用、最基本也是最容易損耗和被忽略的個人裝備。

研發設計生產這類軍品裝備,乍看之下是不如先進天價的戰車、大砲、飛彈等高科技武器,可以滿足對國防事務外行的政治人物或一般民眾虛榮心,俗話說沙中見世界,由此事可以窺見台灣軍方決策階層是否把人命當回事?還是把軍人當成用過就丟、可以犧牲的消耗品?

為國軍全體十多萬常備官士兵換補新款數位迷彩野戰服和複合材料防彈頭盔等單兵防護裝具所需預算,可能遠比買一架阿帕契攻擊直昇機還少,但對國軍戰力、官兵士氣和公關形象的助益,不是金錢或數字所能衡量的。後勤補保作為要以人為本落實在國軍基層連隊官士兵,不可流於剝下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