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嬰年颱風更強 幸海下冷水「踩煞車」

鄭宇晴 2015/08/18 20:21 點閱 4784 次
台師大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鄭志文表示,聖嬰年時海洋次層的冷水可為颱風生成「踩煞車」。(photo by wikipedia)
台師大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鄭志文表示,聖嬰年時海洋次層的冷水可為颱風生成「踩煞車」。(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鄭宇晴台北報導】若沒有海洋表層以下的冷水為颱風「踩煞車」,颱風蘇迪勒可能會更強!過去研究指出,聖嬰年的颱風會比平常年更強勁,然而根據台師大及台大在18日發表的研究,若將次層海水溫度納入考量,聖嬰年時的颱風「並無顯著增強」。學者表示,此為首度探討次層海水溫度對聖嬰年颱風影響的研究。

根據中央氣象局資料,聖嬰現象發生時,颱風容易生成的暖水區會往太平洋的東南方偏移、遠離台灣,因此從颱風生成到侵襲台灣的路徑將拉長,在颱風生命期同時更長的情況下,強度便會增強。然而根據台師大、台大和夏威夷大學7月共同發表在《自然-科學報導》的最新研究,研究員花費3年時間、分析近50餘年的颱風資料後發現,情況卻非如此單純。

「過去學界從未考量到表層以下的海水溫度對聖嬰年颱風生成的『煞車』作用,」台師大海洋環境科技研究所副教授鄭志文表示,若以長期統計資料來看,聖嬰年颱風強度並沒有如預期般強大,「暖水的確會往東南偏移,但在偏移的同時,由於暖水的密度低,相對較輕,因此次層冷水會淺化,較不利於颱風生成,緩衝了因聖嬰現象而可能增強的颱風強度。」

「根據計算,如果沒有這個水下結構的變化,聖嬰年期間的颱風恐將增強為平常年的149%」鄭志文指出,有了這個水下結構變化後,颱風僅增強為平常年的127%,「以統計學來看,並沒有顯著增強」。

「這是全球首次將海洋次層溫度納入聖嬰年颱風強度探討的研究。」鄭志文也引用「蓋亞(大地之母)」的概念表示,這個默默作用的平衡機制讓氣候不至於失控,「全球暖化後,大平洋未來很有可能會持續偏向聖嬰年的狀態,顯示出這個研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