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經眼】異曲同工 經濟學與詩的契合 (楊泰興)

楊泰興 / 文字工作者 2015/08/05 09:15 點閱 1663 次
長期以來,文學大抵都重「簡潔洗鍊」,其中以「詩」為其中之最。(Photo by wikipedia)
長期以來,文學大抵都重「簡潔洗鍊」,其中以「詩」為其中之最。(Photo by wikipedia)

大陸知名經濟學家韋森曾說:「經濟學應該是詩,經濟學應該能用詩的語言,寫詩的經濟學。」而山東海洋大學的桑本謙教授也曾經說過:「經濟學尚未進入的人文社會科學只剩下兩個領域,一個為宗教學,一為詩學。」

而這兩門學科算得上是眾學科中與美感最緊密連結者,大多經濟學家對於經濟學均懷抱著無比樂觀的信念,甘為經濟學帝國主義攻城掠地的先鋒。

一樣是解釋人類行為的重要學科,這兩門有無隱含與經濟學不謀而合的精神或原則呢?我忍不住胡思了起來,拿詩學與經濟學做了一番聯想跟對比。

【兩者巧妙呼應】
想了一想,我發現到法律經濟學當中的「防範成本最小原則」與「收益極大化原則」正好跟詩的某些特質巧妙呼應。所謂「防範成本最小原則」是指當發生意外糾紛時,應以防範成本最小的一方承擔防範的責任,為了追求社會福利極大,這是最符合經濟效率。

對應這個原則,「收益極大化原則」正好是銅板的另一面,在可以推算的世界當中,「成本最小」必定「收益極大」,反之亦然。但現實的世界,二者之間還是有些微的差別,差別在於收益極大是向前看(未來)的概念,成本極小是往後看的概念。對於有充分經驗的事物,容易預期收益,大多可以「收益極大」來安排選項,但是很多未知的新興事物,不容易推估利益,此時宜用「成本極小法」來選擇。

再談詩學,詩最重要的特質就是「洗鍊」2字,也就是必須具備「簡約性」,必須用最少的字數作為載體,承載了最豐富的意義,意義愈豐饒,愈有詩意。

【文字簡潔洗鍊】
雖然美的感受是主觀的並與時俱進,環肥燕瘦,不同年代各有所好,但長期以來,文學大抵都重「簡潔洗鍊」,其中以「詩」為其中之最,「成本最小原則」正就契合這樣的道理,文字傳播愈是成本高昂年代,愈尚洗鍊簡約,秦漢古文,一字定褒貶。讀讀《左傳》便知道,那個年代可是用厚重、昂貴的竹簡或者絲絹來寫,字愈少自然成本愈低。

這也是說明在長時間的跨度當中,當有著愈多的用途的詩,不但有著藝術上本身的價值,更有著工具的應用價值,這樣的詩往往被認為價值愈高。其實這也就是向前看的「收益極大」概念,古人說的「不讀詩,無以言」說的正就是詩的多方應用,不懂《詩經》,就沒法好好扮演好一個士大夫的角色。

而這些詩的特質,正好與經濟學呼應,或許在用心想想,還能找出更多的雷同,用心玩味這兩者異同,也是頗富興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