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實習記者陳怡伶台北報導】反課綱高校聯盟發言人林冠華疑似因反課綱而自殺,造成無法和家人共同慶祝即將到來的父親節,林母在私人FB發表多篇文章,思念並懇求兒子原諒。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毛衛中表示,面對親友身亡,人們會有5段心理階段反應,包含「憤怒、否認、討價還價、憂鬱、接受」。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說,林母應已經歷過憂鬱、接受事實等反應。
林冠華30日清晨4時燒炭自殺,林母悲痛萬分,連續多日在FB發表多篇文章,抒發心情。7月30文章寫道「我很哀痛,但我只想記住這孩子最美最好的樣子.冠華,我愛你」,31日「你是天使小孩,這個世界不適合你,在這裡生活太辛苦了」,直到8月1日「冠華,原諒媽媽,我誤解你,讓你過去承受壓力,把珍寶當蠢材」。
林母一連多日的發表文章,文字間透露出情緒上的轉折。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毛衛中表示,人只要面對親友身亡或重大事情,會有5段心理階段反應,包含「憤怒」,接下來「否認」接受訊息,心念開始動搖而「討價還價」,變成「憂鬱」,到最後「接受」事實。他也說明,這5階段不一定會照順序走,且不是每人都經歷過每階段。
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張家銘則表示,當下剛接受親人死亡訊息是「瞬間反應」,後續情緒反應會同時進行,可能上一秒自責,下一秒變成難過。他也說,從林母FB發表多篇的文章看來,林母應經歷過憂傷、接受事實等情緒反應,且有網友留言表示支持和鼓勵,這些外界的言論,可以讓林母從悲痛中走出來。
【怕引起大眾模仿】
在反課綱的抗聲中,林冠華燒炭自殺,有人懷疑會不會造成大眾模仿效應。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丘彥南指出,在醫學研究顯示中,在特殊時間點自殺,極具感染力,可能會引起大眾共鳴,並強烈加強自我的行動化,甚至引起他人模仿、支持。
毛衛中表示,林冠華自殺事件是典型的「利他性」,讓大多數人認為自殺是一件非常崇高且美好的事務,如此易給大眾錯誤的想法,認為自殺的行為可以轉圜劣勢的局面,間接鼓勵大眾用自殺來解決困難。毛衛中語重心長呼籲,媒體不要用「光榮」包裝自殺行為,也千萬不要有用自殺來解決困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