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民調隨科技潮流的新作為 (蔡孟峰)

蔡孟峰 / 媒體工作者 2015/07/26 09:57 點閱 1870 次

時代在變,科技更在快速進化,為何所謂的公正開明的民意調查方式,還停留在沒有手機、通訊軟體和社群平台的年代?

台灣的大小選舉多到不勝枚舉,選舉未到,民意調查就開始熱場,民調的公司是否具有公信力,端看採樣訪談的方式,所得結果都各有解讀的原因,必然受到有否「外力」或「主觀」因素的影響,為何這些民調的生成,無法和科技潮流翻新速度同步,也是時常被詬病或質疑的主要原因。

各類民調發布時,最終會有個說明,是民調的調查期間、抽樣及有效的人數或份數,還有誤差值,大多數民調生成的方式是採取電話民調,也就是採用人工式的一問一答,電話調查對象來源,從登記的市話隨機產生,必須回答所有提問,才能算是「有效」樣本,一旦中斷則視為無效。

90年代以前,台灣的手機和網路科技還不普遍,家家戶戶使用市話的普及率當然最高,採用電話民調的撥通比例和有效樣本,誤差值想當然是在極小範圍內,但隨著手機等電子通訊的多樣化,以及網路科技的發達,家用的市話逐漸被手機取代,能夠端坐在家裏耐心接受電話民調,可能只剩下老人與孩童,應答準確率低到難以評估。

民調的功能在於對不特定、不指名對象進行抽樣訪談,所有民調都會事先簽署比例原則,以能夠完整受訪才是有效樣本為目的,但是在電話訪談過程當中,沒有文字上的敘述,能夠清楚了解提問的問題,經過深思熟慮再回答的對象,又會出現多少誤差?即使改以對手機隨機訪談,更有通訊品質的問題。

以目前各種新媒體設備的趨勢而言,使用手機通訊軟體,如WeChat、App、Line等,連多數政府機關都已經採用,免費的線上文件表單也非常普遍,當然也包括電子郵箱發送,或社群平台的應用程式,都是時下最廣為運用的工具,更能讓受訪者看清楚提問的文字敘述再作回答,抽樣數和有效樣本也可大大提高。

民調既然是反應民意為依歸,在採用的方式上,也不僅僅限縮在以市話或手機的對象上,採行符合現代化科技潮流的方法,也是對了解更廣泛民意的創新作為,有利於提高民調的準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