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世事經眼】兩岸護盤股市 手段大不同 (楊泰興)

楊泰興 / 文字工作者 2015/07/20 09:14 點閱 1973 次

近期國際財經新聞最受人關注的新聞有二,一為希臘的金融危機,一為大陸的股災,中共全力救市,這兩個新聞如果說有共同性,那就是兩地均是在流動性出現了龐大的金融管理問題,值得來談談總體經濟議題。

這一次中國股災可以說開了大家眼界,「一週內千家漲停,千家跌停,還有千家停牌」的確前所未見,同時, 中國搶救股市用的手法,也讓大家嘆為觀止。為了遏止他們所謂的惡意放空股市行為,中國政府居然出動了公安部副部長坐鎮證監會,這大概是台灣政府想都沒想過的手法。

救市與否,在開放的自由經濟體,例如美國的股票市場是沒這個問題的,跌就讓他跌吧,更沒漲跌幅限制, 因為有這個限制代表就代表股票市場管制價格機能, 不允許過度的漲、跌幅度。例如中台兩地均是以10% 作為標準。而救市與否也並非考量「經濟目的」,而是因為「市場上散戶太多」必須兼顧政治影響才必須如此作為,中台均是如此。

【台灣救市3 步驟】
經濟學討論任何事情,都不脫離「供需」二字,台灣的救市大多著眼於增加「股票的需求」,也就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強調的「要維持股票的流動性」。

台灣救市不脫三步驟, 第一步驟是放寬頭寸,增加貨幣融通額度,提供買方對股票需求的子彈,第二步驟是公有基金介入買股票,在2000 年之前,有所謂的股市穩定基金進場買股票,之後有所謂的4 大基金與國安基金護盤。

1996 年飛彈危機政府的基金護盤,的確穩定了當時軍事緊張的信心危機,但到2000 年國安基金成立之後的首役,就因為國安基金進場太早而銀彈耗竭,護盤失敗, 國安基金甚至到了2007 年自己才解套。第三步驟是透過市場自行增加「股票的需求」,也就是請各公司購入庫藏股。

【大陸救市霸氣作法】
大陸的救市跟台灣不無相似之處,除了股市運作原理相同,規則手法自然近似之外,台灣資本市場從業人員與大陸股市監管當局交流密切也不無關係。大陸因為資本市場開放得晚,相當重視台灣業者的經驗,每來取經, 而曾銘宗也承認兩岸金融監管當局的互動一直持續而密切。

不同於台灣,大陸救市特色在於,大陸除了增加「股票的需求」,更多了一招「減少股票的供給」,千家公司自行停牌救市最明顯的例子。

對於減少股票的供給,兩相比較,台灣了不起是限縮放空的空間,規範4 大基金多買少賣,大陸社保基金直接下令「只准買,不准賣」, 而中國證監會更暫停股票的首發與IPO,同時禁止持股5% 以上的股東與董監事賣股, 這在台灣都是沒看過的霸氣作法。

中國會採取這麼霸氣的作法,一方面也是他們經驗不足造成,例如千家停牌原本也是市場開放的美意,這是有利於避免在公司進行併購或者重大決策期間,出現買賣資訊不對稱,造成內線交易的可能,這也是台灣明年也開放停牌制的本意。
不料在中國卻造成這麼多公司採取此一報備制停牌, 另外一方面也是中國犯了當年台灣政府「做莊」心態的毛病,才不得不強力護盤, 歷史只是不斷的重複,果然再一次驗證。

楊泰興信箱:[email protected] /臉書帳號:teddy Yang